最新网址:sk.x3qdu.com

对于重新设计的这段“张一曼被剪发”的戏,霍辙想用长镜头来拍。

所谓“长镜头”,就是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中间没有“咔”。

一部电影,其实绝大多数的场景和戏份,都是用一个一个短镜头剪接拼凑出来的。

比如一段1分钟左右主角吃东西的戏,拍摄的时候可能会被拆成十几个镜头去拍,主角拿筷子一个镜头,主角夹东西一个镜头,主角把东西放进嘴里一个镜头,主角嚼东西一个镜头……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并不是说主角吃东西就一定是这么拍的。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的镜头数量,都在数百、上千以上。

像好莱坞的那种90分钟的商业片,一个镜头只有四、五秒钟,整部电影的镜头数量能达到1200以上。

而那种特效大片,更是2000多,3000多。

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就被称为“长镜头”了。

长镜头的好处就在于“真实”,可以保持演员表演的连贯性,增强剧情的紧张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

这种长镜头一旦能拍成功,那这个镜头就有成为经典的潜力。

比如《鸟人》这部经典之作,整部电影就是用十几个长镜头拼接而成的,这部电影在奥斯卡上拿到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四项大奖。

当然,长镜头好处这么多,也就意味着它并不好拍。

霍辙他重新设计的这段“剪发”戏,大概有五、六分钟的长度。

一段这么长的戏,想要用一个镜头拍下来,那对导演的调度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要求。

不过他既然敢这么想,那自然是对自己的能力有着充足的信心的。

再说了,不就是一段五、六分钟的长镜头嘛。

跟某位张大导演比起来,他的胆子还算小的了。

那位张大导演可是想着用一个镜头就把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给拍下来的!

这种中途没有“咔”,整部电影一次性拍完,又被叫作“一镜到底”。

提出“一镜到底”这个概念并付出实践的,是希区柯克的《夺魂索》,但它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

因为那时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受技术限制,当时一卷35毫米长度的胶片只能够拍摄大约10分钟长度的镜头。

那时候的拍摄设备和技术,无法支撑希区柯克实现真正的“一镜到底”。

真正“一镜到底”的电影,最出名的应该是那部叫《俄罗斯方舟》的电影,入围了戛纳主竞赛单元。

这部电影不是长镜头拼接,而是真正地用一个镜头拍摄完成的。

不过这部电影总时长只有99分钟。

而张大导演是想拍一部两个半小时的超长的真正的“一镜到底”电影。

两个半小时,150分钟,整部电影一镜到底,就问你大不大胆!

但最后张大导演发现技术难度太大,他实现不了,于是放弃了。

化用前世一个很有名的电竞梗,那就是——

“我已经在研究一镜到底了。”

“研究完我决定不搞了。”

……

……

……

“剪发”的这段长镜头戏,为了真实,肯定是要把头发真剪掉的。

霍辙曾再三询问过汪鸥,确定“头发真剪”是她自身愿意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