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走到4月下旬。
电影的拍摄来到了戏份最难的阶段。
按照开拍前制定的拍摄计划,马上就要开拍“张一曼变疯”的戏份了。
张一曼在剧情中变疯,是因为铜匠报复了张一曼,张一曼精神失常从而变成疯子。
但对于原版电影的这段剧情设计,霍辙是不太满意的。
原版里:
【铜匠想要报复张一曼解气,在特派员的支持下,先是裴魁山站出来对张一曼进行了一通恶毒的辱骂。骂完,铜匠还不解气,又威逼老师们剪张一曼头发,无人愿意。但最后迫于形势,无奈之下,校长主动站出来拿起剪刀把张一曼的头发一点一点剪短。张一曼头发被慢慢剪短,铜匠看着最后有些心生不忍喊停。停下后,张一曼跑到镜子前看到自己那一头比较规整的、还算茂盛的短头发,结果就崩溃地藏到桌子底下不愿见人,之后就直接疯了。】
前世霍辙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属实是一脸懵逼。
不是,姐妹儿,你头发只是被“比较规整”地剪短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重新长出来,然后就因为头发被剪短了,你就承受不了这种“打击”,人就直接疯了?
但懵逼之后,霍辙就陷入了深深的不理解。
因为类似“女性头发被逼剪掉”的镜头他也看过不少,比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玛莲娜的头发被剪、《少年的你》里陈念的头发被剪……
为什么他在看到这些同样是“女性头发被逼剪掉”的镜头的时候,他会对施暴的人愤怒,会对女主产生怜意。
而《驴得水》这里,他只有一种“我去,姐妹儿,你这心理承受能力也太低了吧”的感觉呢?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世在读了导演专业以后,霍辙终于明白了。
在镜头设计、情绪铺垫、气氛渲染等方面,三部电影具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
女主玛莲娜先是被大妈们扯着头发从屋里拖到大街上,然后当街撕扯她的衣服对她拳打脚踢暴力殴打,最后拿起剪刀把她一头浓密性感的卷发剪得参差不齐。
在这过程中,周围围观男人们的冷漠看戏、大妈们的狂欢喊叫、玛莲娜的痛苦嘶吼都把气氛渲染得极为浓烈。
等到“施暴”结束,镜头给到玛莲娜,那伤痕遍布的躯体、破碎的衣裳、血迹斑斑的脸、丑陋难看的头发等无不让人心生怜悯。
随后她怀着屈辱、愤恨和绝望的目光,朝着那些施暴的人、围观的人发出了一声悲鸣、怒吼。
顿时就让观众那种对施暴者的愤怒、对女主悲惨遭遇的怜爱,达到极致!
在《少年的你》里。
这段类似戏份的设计虽然没有达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种“教科书级别”,但水平起码在合格线以上,依然能让观众动容。
而《驴得水》呢。
先是校长拿起剪刀慢悠悠地给张一曼剪头,然后裴魁山沉默、特派员秘书不忍、张一曼眼中过去美好记忆回闪,最后镜头一转张一曼那张干净的脸、那头比较规整不算难看的短发就出现在镜头里了……
嗯,就是这么机械,这么简单,这么平淡……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主只是去理发店简简单单地剪了一个头发……
女性的秀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女性的美丽,象征着女性的尊严。
强行剪去女性秀发,某种意义上,跟强行扒掉女性衣物没有什么区别,都代表着一种屈辱。
霍辙也明白导演是想通过“剪发”这段戏,表现“张一曼受制于强权无力保护自身只能忍受屈辱,亲友们也在强权的威逼下改变自己”的那种屈辱无力、对现实破碎的绝望感,为她后面精神失常变成疯子做铺垫。
但整段戏设计得真的太平淡,太生硬了,氛围一点都没渲染出来。
就有一种在强行说“张一曼太惨了你们都给我哭”的感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