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他不是那种“视演员如草芥”、“把演员当耗材使用”的导演。

他拍电影,是不愿意把电影效果建立在损伤演员身体和心理的基础上的。

不像有的导演为了追求真实的艺术效果,有时候甚至不惜对演员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更甚者直接践踏演员尊严。

比如《闪灵》这部大名鼎鼎的恐怖片。

导演库布里克为了让女主拍摄时全程保持“惊恐”状态,发动剧组所有人孤立她。

同时,在拍摄的时候,还不断打压她的心理防线——但凡女主有一丁点表现不好,就直接破口大骂。

这样一通操作下来,女主确实“表演”得极其出色,因为她的“表演”都是真的……

当时霍辙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赞叹女主演得也太好了。

可是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女主在镜头前呈现出的那种惊恐,还有眼睛浮肿,都是真实的……

还有片中那段“女主站在楼梯上惊恐地挥舞棒球棒”的镜头,导演足足拍了127次,一次又一次NG,就是为了把女主逼到真正崩溃,呈现出最真实的疯癫……

库布里克的这种“非人操作”,搞得女主每天都在哭,双手血迹斑斑,头发因压力而脱落。

后来她在书中写到:“当我一觉醒来,想到今天也要哭一整天,我就开始哭了。”

《闪灵》这部电影上映后,导演获得了无上荣耀,但女主却因心理压力过大到去看心理医生。

和“库布里克”一样在影史上地位崇高、鼎鼎大名的“希区柯克”,也信奉“演员需要像牲畜一样被对待”。

他在拍摄《群鸟》时,电影里有一场女主角被鸟袭击的戏。

为了拍摄出女主真实的恐惧感,他将道具鸟全部换成了真鸟……

当然,更可怕的还有。

导演贝托鲁奇在拍摄《巴黎最后的探戈》这部电影时。

为了所谓的“艺术效果”,他伙同男主马龙·白兰度——没错,就是饰演教父的那个马龙·白兰度——联手策划了一场在影史上臭名昭著的场景:他们在片场对女主角进行了真实的“强暴”。

当时女主角玛利亚根本不知道有这段剧情,直到在开拍前导演才告诉她。

开拍后,马龙·白兰度更是在未经玛利亚的同意下,用手抹黄油对她硬来!

那时候,玛利亚才19岁……

电影后来上映,因为尺度太大而引起轰动,流言蜚语满天飞。

媒体疯狂找玛利亚采访,人们也认为她在现实生活里也是如电影中那样的人,她精神倍受折磨,然后走上了一条自毁的道路:感情纠葛,药物成瘾,自杀未遂……后来在2011年去世。

而讽刺的是,导演贝托鲁奇和马龙·白兰度靠着这部电影拿到了奥斯卡两项提名: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这也是这部电影在奥斯卡仅有的两项提名,呵呵……

玛利亚生前,导演贝托鲁奇和马龙·白兰度从未就此事向她道过歉。

结果等到人家死了,贝托鲁奇就跳出来采访说:“当时,我们正在拍摄的公寓里吃早饭,地上摆着面包和黄油。我和马龙互相看了一眼,什么也没说,他便知道我们应该开始实施强暴了。但这一切,我并没有告诉玛利亚。我并不感觉愧疚,但我很抱歉没有能事先告诉她。我认为整个事件最冒犯她的点在于,她觉得自己没有被允许像演员那样去准备这场戏。我希望她能做出女孩的反应,而不是演员。”

听听这话,做出“女孩的反应”,而不是“演员”。

演员,演员,就是要用“演”的,不然怎么会有“演技”这一说法。

追求“真实的反应”……

那你找演员干嘛,你随便大街上找个人,你对他“折磨”一番,那他都能把你想要的“真实的反应”表现出来。

作为导演,你不能把演员的演技调教出你想要的效果,只能通过“心理和生理上的折磨”来达到“真实”。

那不就是一种“你作为导演但能力不足”的间接体现嘛!

霍辙个人觉得,导演追求“艺术”没有问题,但是把“艺术”建立在演员的痛苦之上,以追求真实、追求艺术的名义,对演员做出一些违背伦理及法律底线的事。

——这就很恐怖了!

艺术绝对不能凌驾于一切之上!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