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秦州有个反民领袖叫王广,在听闻支酉在长安起义之后,果断选择起兵响应,同时,为了展示自己造反的决心,王广率领部队把当时秦州城的刺史刘藻给干掉了。
秦州城的百姓和其他民族的人看到有人带头闹事,果断选择加入其中,甚至连秦州周边的雍州也受到了类似的影响,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造反狂潮。
不到数月的时间,这支造反部队已经拥有了十万多人。
而支酉则成为了这支万人之师的最高统帅。
可能十万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比较多,但是对于支酉这种想要造反的人来说,十万,可是远远不够。
为了保存实力,支酉选择修筑堡垒,据守各处关隘,以此来拖延时间,等待来自南朝齐国的救援。
阵地战对于保存实力来说,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可是,时间不等人。
河南王拓跋干听闻关中和陇右出现起义,果断选择出兵攻打。
可能是太年轻,经验不足,在攻打起义军的过程中,拓跋干因为指挥不利,导致军队败北。
这对于拓跋干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可对于支酉的起义部队来说,却是很激励士气的一战。
在击败了拓跋干之后,支酉改蹲点据守为主动进攻,开始进击咸阳北浊谷。
这一次,支酉要挑战的是穆亮的部队。
或许是因为准备不足,亦或者是因为穆亮生来就不是个带兵的材料,所以双方在干了一场之后,穆亮被支酉打败了。
连续两次击败北魏的核心人物,这对于支酉来说,可是天大的利好消息。
当然,高兴的,还不止支酉,还有南齐的梁州刺史阴智伯。
阴智伯听闻支酉接连挫败拓跋干和穆亮的部队之后,终于意识到支酉这个人的利用价值。
如果说之前支酉的游说说服力不足的话,那这两场战役就算是对阴智伯顾虑的最好解释。
看到支酉部队的攻势之后,阴智伯选择出兵增援,来个“分而食之”。
阴智伯调遣麾下的大将席德仁率领数千人前往关中和陇右响应和增援支酉。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支酉的信心更足了,开始带兵直接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长安!!!
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容易得意忘形,支酉也不例外。
他天真的认为孝文帝派来的这帮人都是养尊处优的酒囊饭袋,根本不堪一击。
可这一次,他错了,拓跋干和穆亮只是个摆设,真正让他胆寒的却是接下来的对手。
卢渊和薛胤。
比起以上两位身份显赫的人来说,不排除有酒囊饭袋的嫌疑,但卢渊和薛胤就不一样了。
这两位有个共同的特点。
“务实”。
之所以加个引号,是因为他俩做事讲求效率,但是执行的过程不太务实。
当时卢渊和薛胤只有六千步兵,但是为了对付即将到来的支酉起义部队,他俩干了件很不实诚的事儿。
卢渊和薛胤故意放出消息,谎称自己的部队有三万。
三万?好像听起来也不算多啊?
可是对于轻兵冒进的支酉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因为万和千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九千和一万,虽然差不多,但是对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说,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而且更不“地道”的是,卢渊薛胤不仅军队数量的宣传上作假,而且还偷悄悄的分出兵力去打伏击。
不得不佩服卢渊和薛胤这两个老滑头。
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理念,卢渊和薛胤打了支酉一个措手不及,导致支酉部队大面积溃败。
其实当时支酉部队的人数还是远胜于卢渊和薛胤的,但败就败在心理上,他总认为自己几万人打几千人这种套路比较稳妥,却不知道,其实,战争的主导权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卢渊作为一个文人,充分发挥了他一个文人应该有的特性。
稳!!!
薛胤则作为武将,充分发挥了他一个武人应该有的特性。
狠!!!
果如卢渊和薛胤所预料的那样,支酉的部队不仅不堪一击,而且意志还很不坚定,很多人看到支酉被击溃之后,纷纷选择缴械投降。
对于战后的安排,卢渊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只是将支酉和王广这两个反民领袖收监,然后押赴洛阳听候孝文帝发落,其他跟着凑热闹的造反民众,卢渊则采用既往不咎的处理方式,全部就地解散。
就此,一场本可以轰轰烈烈的起义,被两个老滑头悄无声息的压制了下来,而接下来,等待北魏的下一场暴风雨又将会是什么?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