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汉武帝不断南征北战,花费巨大,连续多年国家的收入都不够支出。为了填补财政空缺,他甚至减少了皇宫中的膳食开支,还动用了皇家的私人财产,但即便如此,还是不够用。再加上各地时常遭遇水灾或旱灾,东边闹饥荒,西边也叫苦连天,正常的赋税收入也因此受到影响,变得不足。到了元狩三年的秋天,山东地区发生了大水灾,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的房屋被冲毁。虽然当地官员开仓放粮进行赈济,但这点粮食对于庞大的受灾人群来说,就像是拿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根本无济于事。接着,他们又尝试向当地的富裕人家借粮来应急,但即便如此,粮食还是不够。实在没办法,朝廷只能想出移民这个办法,把因为灾害而生活困难的百姓迁到关西地区去找吃的,据统计总共有七十多万人。这些人一路上所需要的路费,还得靠沿途的官吏来提供。可是,就算他们到了关西,也还是找不到谋生的办法,还是得靠官吏借钱给他们生活。这样一来,国家的花费就更多了,国库也越来越空虚。偏偏武帝不考虑国家的贫穷状况,只是一心想着要扩张领土,整天都召集大臣们开会,商量怎么搜刮钱财。这时候,原来的丞相公孙弘已经去世了,御史大夫李蔡就接替他做了丞相。李蔡本来没什么真才实学,只是勉强在朝中任职,而廷尉张汤却得到了提升,成为了御史大夫。他绞尽脑汁,制定了好几项新政策,并且逐一实施。这些政策具体是这样的:
(一)对所有商人和百姓拥有的船只和车辆都要征税。(二)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铁器、煮盐和酿酒。所有盐铁产区以及可以酿酒的地方,都收归官府经营,设立专门的官员进行专卖。(三)使用白鹿皮作为货币,每张皮大约一平方尺大小,边缘用彩色丝线装饰,定价为四十万钱一张。(四)命令各郡县停止使用半两钱,改铸三铢钱,这种钱虽然重量轻但价值高。(五)实行均输法,让各郡国把当地的土特产作为赋税上交朝廷。朝廷再派官吏把这些特产转运到其他地区,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以此来补充国库。(六)在长安设立平准官,负责在货物价格低廉时买入,价格高昂时卖出,通过这种手段不断剥削百姓,与民争利。
因为这些新的政策和法规,朝廷特地引进了三位擅长财务的官员来负责执行,他们分别是东郭咸阳、孔仅和桑弘羊。东郭咸阳和孔仅都被任命为大农丞,专门负责管理盐和铁的事务。而桑弘羊更是精于算计,连最小的利益都不放过,他起初担任大农中丞,后来又被提升为治粟都尉。值得一提的是,东郭咸阳原本是齐地的盐商,孔仅则是南阳的铁商,桑弘羊则是洛阳商人的后代。这三个有着商人背景的人掌握了权力,使得百姓们遭受了很大的苦难。另外,朝廷还将右内史汲黯免职,调来了南阳太守义纵来接替他的位置。义纵原本是盗贼出身,行为一向无赖。他有一个姐姐名叫义姁,稍微懂得一些医术,被召入宫中侍奉。在王太后还没有去世的时候,王太后经常让义姁为她诊治,并询问义姁有没有子弟,有没有在朝中为官。义姁回答说她的弟弟是个无赖,不能让他做官。但王太后并没有完全相信她的话,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于是召见了义纵,并让他担任了中郎,后来又多次升迁,最终做到了南阳太守的位置。在义纵之前,有一个名叫宁成的人,他曾任中尉,后来调任内史,以苛刻的治理方式闻名,这一点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提到过。后来,宁成因失职被罢官,回到家中,却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穰邑是南阳郡下面的一个地方。义纵到南阳上任后,首先就拿宁成一家开刀,给他们罗织罪名,没收了他们的家产。南阳的官吏和百姓对此都感到非常害怕。后来,义纵又被调任到定襄做太守,在那里,他冤杀了四百多人。但汉武帝却认为他能力强、办事果断,还召他回京城做了内史。与此同时,汉武帝还征召了河内太守王温舒为中尉。王温舒年轻时的行为和义纵差不多,他起初只是个亭长,后来升任都尉,都是因为在抓捕盗贼方面表现出色,按照功绩得到了提拔。当他被提拔为河内太守后,他严厉地打击郡中的豪强和狡诈之徒,牵连受罚的达到一千多家。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他灭其全族;对那些罪行较轻的人,他也判处死刑。仅仅一个冬天,河内郡因为处决犯人,血流成河,绵延了十多里远。转眼间就到了春天,按照惯例,春天是不适宜处决犯人的。王温舒还跺着脚叹息道:
“真是可惜啊!要是冬天能再延长一个月,我就能把所有的豪强和狡诈之徒都清除干净,事情也就圆满结束了。”
他如此轻视人命,怎么能期望得到长生呢?然而,汉武帝却认为王温舒很有能力,调任他为中尉。当时,张汤和赵禹也相继在朝中任职,他们都擅长使用严苛的法律条文,但他们还是遵循法律来办事,不敢妄自菲薄或胡作非为。而义纵和王温舒却一味追求杀戮,用恐吓的手段来对付官吏和百姓。总的来说,汉武帝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制,因此不得不依靠那些擅长理财的大臣来帮他管钱。但这些大臣为了赚钱,往往会采取一些不太受欢迎的手段,导致很多人心生怨恨。为了平息这些怨恨,汉武帝又不得不任用一些严酷的官吏,用严苛的税收和严厉的刑罚来镇压不满。这样一来,可怜的百姓们就只能卖儿卖女,凑钱来上交赋税。这与文景两朝时期相比,真是大不相同。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生活富足,粮食多得发霉,钱财多得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而现在,百姓们的愁苦和怨恨简直写满了整张纸。
偏偏有个河南人叫卜式,他一直以来都是靠耕种和放牧为生。他曾经进入山里放羊,放了十多年的羊,居然养了一千多头羊。他把这些羊贩卖出去,赚了不少钱,还买了田地和房子。当他听说朝廷正在和匈奴打仗时,他毅然决定上书给朝廷,表示愿意捐出自己一半的家产,用作边疆的军费。汉武帝对卜式的这个举动感到非常惊讶,于是派了个使者去问他:
“你是不是想当官啊?”
卜式回答说:
“我从小就是放羊的,对做官的事情一点也不懂。”
使者又接着问:
“难道你家里有冤情,想借此机会向朝廷申诉吗?”
卜式再次回答,说他一生都与人无争,怎么可能有冤情呢?使者接着追问他到底有何用意,卜式诚恳地陈述道:
“现在天子正在征讨匈奴,我认为忠诚的官员应该为国捐躯,富裕的百姓应该捐出财产,这样匈奴才有可能被消灭。我并不是靠继承财富而富有的人,但我心里一直有这个想法,所以愿意捐出财产来支持边疆,为天下人做个表率。除此之外,我没有别的用意。”
使者听完卜式的话后,返回朝廷上报。当时,丞相公孙弘还没有因病去世,他认为卜式是在故意做作,标新立异,不应该轻易相信他,于是就把这件事搁置起来,没有上报给汉武帝。公孙弘不接受卜式的捐赠,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眼光。等到公孙弘去世后,卜式又捐了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用来资助移民的费用。河南太守当然把这个事情上报给了朝廷。汉武帝因此想起了之前卜式想要捐财助边的事情,对他特别赞赏,于是召他入朝,任命他为中郎,还赐给他左庶长的爵位。但卜式到朝廷后坚决推辞不接受官职,汉武帝就对他说:
“你不必推辞,朕在上林苑中有一些羊需要人放牧,你可以去那里放牧。”
卜式这才接受了任命,到上林苑去放牧。他穿着布衣草鞋,非常勤勉地从事牧羊的工作。大约过了一年多,汉武帝到上林苑游览,看到卜式所放牧的羊都繁殖得很好,于是连声称赞。卜式在旁边趁机进言道:
“不仅仅是牧羊要这样,管理百姓也应该这样,关键在于随时观察,去除邪恶,保留善良,不要让坏人败坏了整个群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