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战后,辽朝萧太后主动提出议和,双方最终在澶州达成了和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声赫赫,干戈息”,描绘了宋真宗在位期间,面对外敌入侵,亲自领兵出征,使宋军声威远播,契丹士兵随之气馁,如此平息了这场战争,并与辽朝签订了议和盟约。

“扫边氛,奠邦邑”,则意味着此次出征不仅平息了边疆的纷扰,更为国家带来了长久的安宁与稳定。

“天子亲征乍渡河,欢声百里起讴歌”,生动再现了宋真宗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的英勇壮举,众将士看到皇帝亲帅人马来助阵,纷纷欢呼万岁,精神抖擞,作战也变得勇猛,很快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运筹幸有完全女,奏得奇功在议和”,这里的“完全女”巧妙借指“寇”字,寓意寇准等人在战争中的卓越谋划与贡献,虽已取得显著战果,但是向宋真宗禀报战胜的消息之后,却接到了议和的命令,最终却促成了和平协议的签订。“运筹幸有完全女”正点出了立下此奇功的关键人物――寇准。“寇”字的形不象“完全女‘吗?一切都是他运筹的结果。

青玉案·赞寇公

江山如画烽烟起,寇公志,安社稷。

铁马金戈驱敌骑。

亲征鼓勇,挞凛魂悸,功不可没记。

富贵荣华如梦戏,世事无常总难逸。

回首当年英雄寂。

功成身退,青史留名,万古长卷立。

【易经中的本卦】

此象与艮卦相呼应,艮卦上下皆为艮,象征稳固的山脉,寓含静止、退隐之意。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深刻揭示了放下重负、超脱世俗、归隐山林之境,即便身处朝堂亦似隐形,因而得免灾祸。

彖辞进一步阐释:“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它强调艮卦如山脉般静止,却蕴含顺应时势的智慧,懂得适时而止、适时而行,动静之间皆合时宜,方能行于光明大道。此中“艮其止,止其所也”,意指坚守本位,不越雷池;“上下敌应,不相与也”,则暗示各方力量相互制衡,各自为安,故能“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达到超然物外、无灾无难的境界。

象辞则以“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为喻,将艮卦的叠重山峦视为君子应守之道,告诫统治者应如高山般稳重,思虑不越职权范围,以求自保明智。

将这一卦象与所预言的历史相联系,恰如宋真宗在辽朝求和之际,明智地选择了与契丹订立盟约,而非盲目追求军事扩张。此举彰显了宋朝不恋战、重和平的战略眼光,以及对长远利益的深刻考量。通过牺牲短期利益,换来了与契丹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共处,使得中原百姓得以在安宁中繁衍生息,这一历史事实正是艮卦“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理念的生动体现。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此言在休憩之时应保持稳重,不轻率行动,则能避灾,且益于长久之和平。“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此言坚守安宁,不妄动,即不偏离正道,自然招致吉祥。此理恰似宋真宗面对契丹侵宋之时,应避免直接抗衡,而应采威慑为主、征战为辅之策,以保长久安宁。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此爻言长期站立且腿部带伤,令人心生烦闷。“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意指腿部之伤源于固执己见,未能采纳他人良言。此与宋真宗决定与契丹和谈后,遭遇主战派如寇准、杨延昭等强烈反对,内心矛盾重重,但终因主和派势大,真宗采纳其议,达成和平,却也埋下了重文轻武、国力渐衰的种子。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此言卸下重担,护腰免伤,但若撤退迟疑,则陷险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指出危难常源于对权欲之贪恋。此喻辽宋盟约后,辽朝每年获宋赠银三十万两,虽双方互利,却也暗含权力诱惑之险。

“六四:艮其身,无咎。”此言适时隐退,则可避灾。“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意指暂时退隐,使人专注于自保,从而远离祸患。此喻宋氏王朝与契丹缔结“澶渊之盟”后,专注于经济发展,秉持和平外交,由此在长时间内维持了国内的稳定与安宁。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此爻言沉默是金,或言辞有度,则可免祸。“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强调行事有节,源于六五爻居中位,恰如人守本分。此爻象征宋真宗后嗣君主均秉持守边保土的绥靖政策,对内则倡导文治,与民休息,社会呈现出一片祥和繁荣之景。

“上九:敦艮,吉。”此言坚守忠厚,终得平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认为此爻蕴含忠厚之美德,故能获吉。作为艮卦之终,它象征着人若一生秉持忠厚,必将善始善终。此爻亦是对宋氏政权的精炼概括,其在近二百年间,鲜少主动对外征战,重在防御,于群雄逐鹿中保全了基业。

【本象正史对照】

皇后命令王继恩召见吕端商议册立之事,吕端察觉到有变故,便立即让王继恩进入书阁并将其锁在里面。自己则迅速入宫,皇后问吕端:“皇上已经驾崩,按照长幼顺序立嗣是顺理成章的事,现在该怎么办?”吕端回答说:“先帝确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如今先帝刚刚离世,我们怎能立即违背他的遗命,提出异议呢?”皇后听后沉默不语。于是吕端便拥立太子即位。太宗皇帝仁慈宽容、谦逊节俭,爱护百姓、礼贤下士,没有其他嗜好,唯独喜爱读书。而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寇准、李沆、向敏中等贤臣,也相继得到重用,太宗皇帝足以称得上是能够守成的好君主。然而,他违背金匮之盟的约定,背弃了母亲和兄长,导致一个弟弟和两个侄子都没有得到善终,这让后世之人无不感慨。

太子即位后,即为真宗皇帝。真宗在垂帘后接见群臣,吕端站在殿下,没有行跪拜之礼,而是请求卷起帘子,自己上殿仔细辨认,确认无误后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行跪拜礼。后来吕端因病辞职,由寇准接任为平章事。初夏时节,李继迁再次叛乱,时叛时降,反复无常。他投降时,朝廷曾赐予他新的姓名,称为赵保吉。当时赵保吉已死,其子赵德明继位。曹玮上书朝廷说:“李继迁擅自占据河套南北地区已有二十年,使中原朝廷一直存在西部边患的忧虑。如今趁他们国家危难、君主年幼势弱之际,如果不立即出兵剿灭,待其日后再次强盛起来,就难以控制了!希望朝廷能赐给我精兵,让我出其不意地出击,擒获赵德明押送至京城,收复河西之地,设立郡县管辖,现在是最佳时机!”但真宗皇帝却想以恩德招降赵德明,于是下诏进行招抚,结果赵德明却投降了辽国。辽国册封赵德明为西平王。

宋朝建立之初,盘踞北方的契丹人频繁侵扰,他们掠夺财物,掳走百姓,为宋朝边境带来深重灾难。宋军虽设多重防线,皇帝亦遣将驻守,积极防御辽军,但契丹骑兵以其卓越的骑射技能与迅捷的作战能力,给宋朝边防带来巨大压力。宋朝军队为收复富饶的幽云十六州,多次发起对契丹的进攻,然而即便有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亲自率军强攻,亦未能如愿。长期的军事对峙,反而激发了辽朝对物资丰饶中原地区的觊觎之心。

宋真宗时期,辽朝趁其北伐定州失利、士气受挫之际,于景德元年(1004年)以收复瓦桥关为名,由萧太后亲自挂帅,率契丹大军南下侵宋。辽军将领萧挞凛骁勇善战且智谋过人,连续攻克宋军多座城池,并俘获多名边关将领,一时间宋朝朝野震动。面对危局,宋真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因朝中文臣居多,主和之声占据了上风,众多官员建议皇帝弃城南逃。然而,宰相寇准等人坚决主张抵抗,并向真宗进言,请求其亲赴前线督战,以振军心。

当辽军进逼至定州,宋辽两军陷入了僵持状态。辽朝萧太后担忧战事拖延恐生不测,遂采纳臣下意见,向宋军提出和谈。起初,宋真宗鉴于战势似有利于宋军,拒绝了和谈提议。然而,同年11月,宋军在辽军进攻朔州时遭遇惨败,随后瀛州、祁州等地相继失守,辽军兵锋直指宋真宗所在的澶州。辽军之所以能势如破竹,关键在于其统帅萧挞凛的英勇与智谋。

在占领德清后,辽军对澶州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面对绝境,宋军将领张环利用萧挞凛前来侦察澶州之机,设下伏兵,成功射杀辽军统帅,导致辽军阵脚大乱。萧太后痛失爱将,心灰意冷,决定撤军回国,甚至因此事五日未上朝理事。

不久,辽国君主隆绪率领大军大举入侵,边境告急,警报一夜之间五次传来,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震惊恐惧。而寇准却镇定自若,饮酒谈笑如常。真宗皇帝得知后,大为惊骇,询问寇准对策。寇准回答说:“陛下若想解决此事,不出五日即可。希望陛下能御驾亲征,前往澶州。”真宗皇帝感到为难,想要返回内宫。寇准则请求皇帝不要返回,并尽快商议出行事宜。毕士安也极力劝说真宗皇帝按照寇准的建议行事。而王钦若是临江人,他则建议真宗皇帝前往金陵避难。

陈尧叟是阆州人,他建议皇帝前往成都避难。但寇准却坚决反对说:“陛下英明神武,正欲达成国家和谐统一的大业,若陛下能亲自出征,敌人自然会望风而逃。若不能如此,我们也应出奇制胜以扰乱其计划,或坚守阵地以拖垮其军队,这样我们才能稳操胜券!若陛下放弃宗庙社稷而前往他方避难,这无疑是向敌人示弱,敌人定会乘势深入我国境内,到那时天下还能保住吗?”皇帝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决定亲征澶州(今河南濮阳),而陈尧叟和王钦若二人因此怨恨寇准。

皇帝从京师出发时,寇准考虑到王钦若足智多谋,担心他会趁机进言阻挠大事,于是将王钦若调离京城前往天雄军任职。契丹大军抵达澶州城下后,王钦若却束手无策,只能闭门修斋诵经以求自保。

皇帝驻跸于澶州时,契丹大将萧挞览出城查看地形。宋军威武军头张环利用床子弩发射利箭将其射杀。契丹国主得知后大为惊恐,想要撤退,但此时宋军数十万大军已陆续抵达。皇帝来到澶州南城时,望见契丹军势甚盛,群臣纷纷请求驻跸不前。但寇准却坚持请求皇帝御驾渡河以鼓舞士气。当皇帝的车驾远远地被将士们望见时,全军欢呼雀跃高呼万岁之声传至数十里之外。契丹军队见状更加恐惧不安。

契丹军队派遣骑兵逼近城池进行试探性攻击,但被高琼率军击败。契丹国主因此更加害怕并主动请求和谈。寇准原本打算乘胜追击,但皇帝却厌倦了战争说:“我不忍心再让百姓遭受战争之苦了,姑且答应他们的和谈请求吧。”于是契丹派遣使者前来请求结盟,并商讨岁币之事。皇帝表示:“如果迫不得已的话,即使百万岁币也可以接受。”但寇准却私下里对使者曹利用说:“虽然有皇上的旨意,但如果你所答应的岁币超过三十万我就斩了你!”最终曹利用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的条件与契丹达成了和议。双方约定宋朝为兄、契丹为弟并相互发誓各自撤军回国。从此南北双方停止了战争,这主要归功于寇准的努力。

然而,皇帝虽然对寇准非常器重,但王钦若却对他深恶痛绝。有一天在朝会上,王钦若故意在皇帝面前挑拨离间说:“陛下之所以敬重寇准,是因为他有社稷之功吗?”皇帝回答说:“是的。”王钦若又说:“但您知道吗?在敌人兵临城下时签订的盟约,是《春秋》所耻笑的,这就是所谓的‘城下之盟’啊!澶渊之盟就是这样的例子啊!陛下您听说过赌博吗?赌徒在输得精光时,往往会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都押上,这叫做‘孤注一掷’。陛下您现在就是寇准的‘孤注一掷’啊!”皇帝听后,对寇准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并最终罢免了他的相位,让他出任陕州知州,而任命王旦为平章事(宰相)。

皇帝对于澶渊之盟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它是自己的一大耻辱,并常常因此感到不快。王钦若察觉到皇帝对战争的厌倦心理,于是趁机进言说:“陛下如果能用武力夺取幽州和蓟州(今BJ一带),就可以洗刷这个耻辱了。”但皇帝却回答说:“河北地区的百姓刚刚免除了战争的苦难,我怎么忍心再让他们遭受战争之苦呢?你还是想想其他的办法吧。”王钦若于是又建议说:“只有举行封禅大典,才能镇服四海,并向外国炫耀我们的实力。但自古以来举行封禅大典,都需要得到上天的祥瑞之兆才行啊!这祥瑞之兆又怎么可能轻易得到呢?不过前代也有君主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强行举行封禅大典的。只要君主深信不疑,并崇奉它以此来明示天下,那么它就与真正的祥瑞之兆无异了。”

真宗皇帝深思后说道:“王旦该不会不同意吧!”王钦若回答说:“我已经向王旦传达了陛下的意思,他应该不会有异议。”于是,王钦若找了个机会,私下向王旦说明情况,王旦虽然勉强,但还是听从了。皇帝随后召王旦入宫饮酒,气氛十分欢畅,皇帝赐给王旦一杯酒说:“这酒很好,你回去后与你的妻子和仆人一同享用吧。”王旦回到家后,打开酒封,却发现里面装的是珍贵的珠子,从此王旦便不敢再有任何异议。

到了戊申年正月初一,皇帝对群臣说:“我在去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半时分正准备就寝,突然房间中光芒四射,我见到了一位神人,他头戴星冠,身穿红衣,告诉我将会有三篇天书降临。刚刚皇城司奏报说,承天门上挂着一块黄帛,挂在屋脊的鸱吻上,这难道就是所降的天书吗?”王旦等大臣听后都纷纷祝贺。皇帝亲自走到承天门,派了两名内侍爬上屋顶,将黄帛取了下来,王旦跪着将天书呈献给皇帝,皇帝行了两次跪拜礼后才接过来,然后交给陈尧叟启封。天书的内容类似于老子的《道德经》,读完之后,皇帝将其郑重地放入金匮之中,而朝中谈论吉祥瑞兆的人也开始纷纷涌现。唯独龙图阁侍制孙奭对皇帝说:“以臣的愚见所闻,天怎么会说话呢?又怎么可能有书呢?”皇帝听后沉默不语。

随后,皇帝下诏商议封禅之事,最终决定封泰山并禅社首山,并大赦天下,同时宣布皇太子的诞生。这位太子是由后宫的李氏所生,李氏是杭州人。她初入宫时,侍奉刘修仪,性格庄重且少言寡语,后来被皇帝任命为司寝。李氏怀孕后,有一次随皇帝登上砌台,不慎将玉钗掉落地上,皇帝私下占卜,认为如果玉钗完好无损则预示着会生下男孩。左右侍从将玉钗捡起呈上,果然完好无损,皇帝非常高兴。不久之后,李氏果然生下了皇子,但刘修仪却将这个孩子据为己有,李氏没有争辩,宫内宫外的人也都不知道真相。皇帝晚年得子,对这个孩子格外珍爱,但孩子却日夜啼哭不止。后来有个道士声称能止住孩子的哭声,被召入宫后,道士对孩子说:“别哭了,别哭了,怎么现在想起当初不笑了呢?”孩子听后果然停止了哭泣。原来,真宗皇帝曾向上天祈求子嗣,上天询问群仙谁愿前往人间投胎,众仙皆不应声,唯独赤脚大仙微微一笑,于是上天便命他降生为真宗的儿子。这个孩子在宫中常常喜欢光着脚,这或许就是他的验证吧。

后来,皇帝立刘氏为皇后,皇后虽然家世贫寒,但性格机警聪慧,逐渐参与到了朝政之中。皇帝立升王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祯,他其实就是李氏所生的那个孩子。真宗皇帝宽仁慈爱,有着帝王的度量。在景德年间以前,他得到了吕端、张齐贤、李沆、吕蒙正、毕士安、寇准、王旦等众多贤臣的辅佐,足以成为后世称颂的贤君。然而,到了祥符年以后,他身边围绕的却是王钦若、陈尧叟、冯拯、丁谓、曹利用等小人,这一时期他喜好道教,迷信邪说,天书封祀等事纷至沓来。真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后去世。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