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8.3:第十七象宋辽“澶渊之盟”

在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中,宋真宗亲临澶渊前线,这一举措迅速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迫使对方开始积极商讨议和事宜。

天机玄图第十七象庚辰坎下坤上师宋真宗亲征澶渊的预言

天机玄图第十七象

庚辰坎下坤上师

宋真宗亲征澶渊的预言

谶曰:

声赫赫,息干戈,

扫边氛,奠邦邑。

颂曰:

天子亲征乍渡河,

欢声百里起讴歌。

运筹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议和。

金圣叹注解:「此象主宋真宗澶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寇,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卸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

【金圣叹批注释义】

金圣叹注解:「此象主宋真宗澶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寇,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卸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

批注释义:“这一卦象主要象征的是宋朝真宗皇帝时期的澶渊之战。在景德元年,契丹(即辽国)大举入侵中原,当时的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自出征,于是皇帝亲临澶渊前线。当皇帝渡过黄河后,远近的军民看到皇帝亲临,都欢呼雀跃,高呼万岁,这欢呼声传遍了数十里之外,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同时也让契丹军队感到震惊和沮丧,因此双方开始商量议和。”

【玄图释义】

图中景象生动展现了历史的一幕:画面中央流淌着一条宽阔的大渡河流,其上方站立着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汉人形象,他代表着北宋的君主——宋真宗,威严而庄重。而在河流的下方,则是一位胡人装束的契丹人,他显然来自辽国,曾率领军队侵犯北宋边境。引人注目的是,这位契丹人正双手作揖,姿态谦恭,仿佛正在向宋真宗行礼,这一细节深刻揭示了当时辽国主动向北宋求和的历史情境。

【谶曰释义】

谶曰:

声赫赫,息干戈,

扫边氛,奠邦邑。

“声赫赫“:这三个字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声势浩大、显赫一时的场景。它预示着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时代的到来,将伴随着巨大的声威和影响力,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震动。

“息干戈“:干戈是古代兵器的象征,这里代指战争或冲突。息干戈即意味着停止战争,平息争端,实现和平。这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向往,也预示着在某个时期,冲突和战争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社会将恢复安宁。

“扫边氛“:边氛通常指边境的紧张局势或外患。扫边氛则意味着清除边境的威胁,稳定边疆局势。这既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也预示着在某个阶段,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来巩固边防,抵御外敌入侵,确保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奠邦邑“:邦邑指的是国家和城市。奠邦邑则意味着稳固国家和城市的基础,使其繁荣昌盛。这表达了人们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城市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同时,也预示着在某个时期,国家将加强内部治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国家和城市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这句谶语整体上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稳定、繁荣的向往和追求。它预示着在某个重要时期,社会将经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颂曰释义】

颂曰:

天子亲征乍渡河,

欢声百里起讴歌。

运筹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议和。

“天子亲征乍渡河”:开篇即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天子(即国家的君主)亲自率领军队渡过河流,踏上征途。这不仅体现了天子的英勇与决心,也彰显了战争的重大与紧迫性。

“欢声百里起讴歌”:随着天子的亲征,百姓们纷纷传颂,欢声笑语响彻百里,讴歌之声此起彼伏。这反映了民众对天子亲征的支持与敬仰,也预示着这场战争将带来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运筹幸有完全女”:在战争的筹谋与策划中,幸运的是有这样一位“完全女”参与其中。这里的“完全女”指的是一位才智双全、谋略出众的女性,她是皇后、女将军或是幕后的女谋士。她的存在为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奏得奇功在议和”:在“完全女”的辅佐下,天子不仅成功指挥了战争,还通过巧妙的策略促成了议和,达成了和平协议。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智慧的体现。和平的达成避免了更多的流血与牺牲,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长久的福祉。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精炼的语言,颂扬了天子亲征的英勇、民众的支持与敬仰、以及一位智慧女性的重要贡献。它展现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智慧与勇气在国家兴衰中的重要作用。

【今圣叹释义】

这一卦象寓言般地预示了宋真宗时期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辽朝萧太后以收复失地为由,率大军入侵宋朝,势如破竹,连克数城,直逼宋朝都城汴梁,朝野上下一片震惊。面对契丹的凌厉攻势,朝中多数官员主张南迁以避其锋,宋真宗一度采纳此议。然而,以寇准为代表的主战派力劝真宗御驾亲征,坚信此举能提振士气,转败为胜。于是,宋真宗毅然决然渡过黄河,亲临前线,于城楼上眺望战局。将士们见皇帝亲临督战,无不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声威大震,契丹军队则因此士气低落,屡战屡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