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坊春风生,
试看三十六坊景,
三十六坊秋月明。
风月年年各有情。
——清·郭锺岳
北宋时期,知州杨蟠将温州古城规划为整齐美观的三十六坊。
此后一百多年里,温州城区格局基本不变。直到淳熙十二年(1185),沈枢来温任知州。他重新整饬坊巷,但基本保持杨蟠划定的不变。
南宋史宜之知温州时,温州经济人口已迅速发展。绍定二年(1229),史宜之也对街坊作了调整,新增了衮绣、状元、祈报、丰和四坊。
接着,他又“复其续废者”,调整了崇仁、荣亲,永宁、噀酒、宝珠、井莲等,为尊重前人,仍以“三十六坊”称之。
当年,杨蟠在为三十六坊命名的时候,十分注重坊名的教化作用,取名也底蕴很深。
比如说竹马坊、康乐坊、谢池巷,均为纪念康乐公谢灵运而起名。
五马街,则为纪念书圣王羲之而得名。
曹仙巷,传说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曾居住在此。
……
王逍一路穿坊走巷,追古溯今,欣赏这座古城独特的气质与繁盛。
其实从宋代开始,温州不仅城内有三十六坊,古城周边也发展出“新城区”——城南厢、广化厢、集云厢、望京厢四厢。
城外四厢不但商贸繁荣,也是风景秀丽的古城后花园,温州不少名人都居住在城外四厢,如走出“元丰九先生”之一的张辉、南宋最后一位宰相陈宜中都居住在城南厢,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居住在集云厢。
到了南宋,温州就已经跨入百万级人口大都市。
随着人口暴涨,温州城区连内河城边都修建起了房屋,房价竟涨了十倍(田宅之价十倍于旧)。
叶适在《东嘉开河记》一文中写道:“承国家生养之盛,市廛充满,至于桥水堤岸而为屋。”可以想见,当时城中大街小巷人口拥挤的景象。
到了明朝,温州改称温州府,同时,行政区域上增设立了泰顺县。
温州府城内划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城墙外有四厢。
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古城有七座城门,西边的迎恩门旧称广化门,西南的来福门旧称集云门,北边的拱辰门旧称望京门。
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府城四面有濠,濠上下岸各有街,彼时一渠两街,河边并无民居。宋绍兴间,居民侵塞,舟楫难通,火患罔备。”
……
王逍途径瓦市巷,路过竹马坊(乐游坊),走过瓦子前巷口桥,又穿过童子殿(巷弄),最后来到康乐坊。
其实,温州原本就是江南水乡,城内河道众多,有大小河渠54条(段)。
其中,向东旁出的河巷,南起有谢池巷、府学巷、县城殿巷、宾阳坊、县学前、墨池坊、瓦市殿巷、康乐坊、大简巷、永宇巷、万岁里、打绳巷、水门底、水门头。
有河便有桥,比如王逍刚刚路过的竹马坊内的“瓦子前巷口桥”,而在康乐坊也有一个“瓦子后巷口桥”。
既称“瓦子”,必有“勾栏”。
瓦子,亦称“瓦市”,是综合游艺场,也算是流动戏班子的主要活动场所。
所以,这一带也更加繁华热闹。
王逍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康乐坊挟海楼前。
这是府城内有两座官营酒楼之一,另一座则是东北隅的八仙楼。
-----------------
王逍一走进康乐坊,就感受到了它的“高大上”,内部装修典雅、古朴、庄重又大气。
“这位公子您有预约吗?”
一名20来岁的店伙计迎过来,热情地打招呼。
“哦,需要预约吗?”王逍问道。
“未逢休沐假日,倒也不用。”伙计笑道,“公子几位?喝茶、宴客还是会友?”
“先给我找个临窗位置,再沏一壶……清明早吧。”
“好勒。”伙计微微倾伏身子,伸手虚引,“公子请随小的上二楼。”
王逍在伙计的引领下,走上二楼,此时非吃饭时间,不过也有一些客人闲坐喝茶。
临窗的一名公子模样的年轻人(侯一元),原本一边自斟自酌,一边眺望窗外远处货船拥塞的龙湾港。
他侧头瞥见王逍上了二楼,顿时眼睛一亮,主动打起招呼。
“兄台是否有约,若无约会,不妨前来一坐。”侯一元招呼。
王逍见对方长的帅气,人又热情,顿生好感。
“那就叨扰了,不知这位公子如何称呼?”
王逍大方地走了过去,心想这应该算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大明朝的“帅哥”吧,可惜自己现在也是男儿身,要不然……
想到这,脸上微热,左手做了个惯性的捋头发动作。
侯一元略微诧异,却是赶紧起身,拱手道:
“在下侯一元,字舜举,号二谷。”
王逍学着对方的样子,拱手致礼,笑道:
“原来是二…谷兄……呃,你就是侯一元?”
本来他还好笑对方叫“一元”,号“二谷”,还字“舜举”,难道很“二”吗?但突然惊愕起来,因为他身为王潇潇的时候,去旅游前翻阅资料,恰好也看到过这个“侯一元”的介绍。
这位可也是个“名人”,而且王逍觉得他很像位“社交名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