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五年八月。
曹丕率领的大军抵达位于长江北岸的江都,然而徐盛与诸葛恪早在数日前便已抵达了建邺。
“徐将军,敌军势大,不知将军可有良策?”骆统本奉吴王令驻守濡须。但孙权在得知曹丕率大军前来之后,便传令建邺周围数郡守将在徐盛的制御下共同御敌,骆统自然也不例外。
“这是自然。”徐盛微微一笑:“盛料曹丕不过短短三年之间,两度兴大军犯我大吴疆土,国内定然疲敝。只要让他知道大吴并非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自然就会退军了。”
“然曹休引军与大都督对峙于荆州,建邺加上周围数郡,守军不过三万余人。其中还有一部分人马要防范我东吴境内的山越趁机作乱,这样一来,真正能够出动的人马能有两万人便是谢天谢地了。”早在徐盛抵达之前,骆统便已将诸郡的情况尽皆打探了一遍,现在给出的结论,自然是深思熟虑许久之后的结果。
“这却是简单,而且我等本也不需要和曹丕正面对敌。”徐盛胸有成竹的答道:“只需沿江修筑围墙、建藩篱,围墙上设置假城楼,江中停浮战船;复以草人伪作军士立于城楼之中,曹丕见状,定然退军。”
“徐将军,非是统多言,但魏主亦是雄才大略之主,明知建邺周围守军不过三万余人的情况下,强行渡江,又当如何?”骆统有些不放心的追问道,周围诸将闻言,也俱皆颔首。
骆统问出的问题,亦是他们心中所担忧的地方:从前方探子的回报来看,曹丕此战起水陆两军近十万人。其兵力三倍于己方,若是强攻,便是东吴能够勉强守住,想必也是惨胜。
“这点诸位却是不用担心,恪在离开武昌之前,已得到大王许可,假借大王名义给叔父写了一封书信,相信叔父收到书信之后,定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吧。若是曹魏得知雍凉二州有失,又岂会在这里与我等纠缠呢?”少年的声音响起,众人看去,乃是新就任的忠义校尉诸葛恪。
众将俱皆知晓他是诸葛瑾之子,虽然年少,但聪明异常,更深得大王喜爱。何况他刚刚所说之语,亦是颇有道理,众人也不由得叹服。
“还有其他问题么?”徐盛见众人俱皆颔首,朗声问道。
“谨遵镇东将军之命。”众人摇头,向着徐盛拱手道,随后便自带着本部军士离开。
“元逊,此番话语,为何我之前没听你说过?”待到众人走后,徐盛转头看向诸葛恪。饶是他,也是第一次得知诸葛恪竟在暗中进行了这般布置。
“恪本想第一时间告知将军的,但大王却命我待抵达建邺之后,方可说出。恪虽不知大王之意,也只得依命行事。”诸葛恪不敢隐瞒,向徐盛解释道。
既然是吴王的命令,那徐盛也不好再追究什么,只作吴王尚有自己的考虑罢了。
“元逊,今晚开始,你与我二人各领军士,前去筑假城,务必要在曹丕抵达之前筑就。”徐盛看了一眼面前案上的地图,然后才向着诸葛恪说道。
“遵命。”诸葛恪向徐盛拱手道。
三日后,曹丕率着麾下魏军抵达了江都,与建邺已然成了隔江相望的态势。
抵达之后,魏主即命军士择地扎营,自派一队军士前去江边打探虚实。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