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众穿越者感慨胡大目这厮名不见经传,却见多识广,颇识吴越人情、地理,自幼蒙受了一些教育,与一般农民确实有些不同了。
王道潜听他说到部分“山越人”系种稻为生,竟是与他从文献中看到的那种将山越称作“稻作民族”的观点相吻合,更是对此细节感到惊异。他立即问胡大目是否愿意跟随孟晓波去钱唐、余杭二县,帮他招徕流民。
胡大目即时显得毫无踌躇之色,立时欣然答应,但很快又推脱说,自己原在乡里时为一里之里魁,时往来吴越,一些地方的乡民早与他相熟,若再前往,恐被人认出,故转而推荐自己的大儿子胡乂遂孟晓波前往。
依照汉律,男十五岁以上为“大男”,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赋役。胡乂年届十七,早已是“大男”了。若是用现代的术语来讲,或可这样说,即在汉律的体系中,胡乂已可算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了。
胡乂在十四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在家停歇了一年半,几乎足不出户一年前身体渐渐恢复后,才开始下地帮忙干活,周围县乡的百姓确实都不太认识他。
这几天,胡大目似是受到那似是无时无刻不在监视他的史家兄弟的影响,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心理变化。
他开始观察其所跟随之“诸公”的举动,以及他们指挥自己这些农民起造各色奇怪房屋及构筑物的行止,试在心中进行一些推论。
他逐渐发现,诸公珍奇异宝极多,似乎绝非什么“海客”出身,而是原本就是赀产丰渥的豪家子弟,且诸公见多识广、谈吐超凡,行事亦极缜密,总觉得他们远超常人,不是寻常黔首可以相比的……
总而言之,胡大目近些天来的“反思”的结果,竟也是在他心中造成了一种“应努力侍奉之,断不可松懈怠惰!”的直感。
胡大目只有胡乂一个儿子,他希望“诸公”能够拔擢他的儿子,重用他。
“小人自投托诸公以来,奋力勤勉,不敢废事,还望诸公能够看在小人这片诚心上,也多用一用我的儿子。”
胡乂也很快被孟晓波叫到眼前。他端详了胡乂一阵,虽然身材瘦弱,但目光灵动、神色淳朴,确实不像是愚钝、奸猾之人,没什么反对意见。其他人也没有犹豫地同意了
“万谢诸公!有劳孟公费心了!”胡大目又接连向穿越者们行大礼,他还一并拉起胡乂一同揖拜,显得极其郑重。
穿越者们不是很吃得消这接二连三的姿态极低的所谓礼节,但大家皱着眉头面面相觑,也没多说什么,打发走胡大目、胡乂父子后,便快节奏地继续讨论接下来的工作。
接下来的工作重心被一分为二:一则继续建设三角洲,着力营建“住宅区”,同时考察适于农垦之地,从现在起就为将来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协作进行准备二则由孟晓波与胡乂二人一同前往吴西南、会稽西北“招纳流亡”。
当然眼下还有头一桩大事,这就是著籍的事。此事经张成之手,最终是否果能办成,目前还是未知数。但此事对穿越者而言确实极为紧要。如果穿越者们入籍成功,成了汉朝的编户齐民,那么等于说就有了一个合法身份。由于汉律严格限制人员的迁徙流动,出入他乡、关隘,都须出示“传”、“致”之类的文书。一旦有了户籍上的身份后,日后便可向有司申请传、致,行走起来自然是更方便一些。
议论最末,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再次强调王道潜作为合伙代表人的特殊地位,要求他多多承担责任,主动揽事去做。
出山以后,王道潜也确实在有意识地整理自己以前累积和新近所录的东西,一个兼具宏观蓝图及微观细节的野心勃勃的“草创计划”,已不仅是在他脑海中成形,更是形成了数份内容规模相当可观的文字材料,形成了他人一时难以具备的优势。他自然是当仁不让,毫无推脱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