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我对着这个女人看过去,突然有比较熟悉的感觉,在哪里见过啊?哦,她的右嘴角,有一颗绿豆大的痣,想起来了,就是我抓到偷书的少年,他突然把手中的书一甩,人跑掉了,就是这个女人在太阳底下捡起书,而且捧书等着我回来。我投去感激的目光点点头。

一位老者说:“文章当中,有对文化人格的描述,有对文化良知的回忆,有中国文化的走向,也有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我马上赞扬:“老先生说得好啊,深得其中三味。”

“呵呵,不是三味,是四味了啊。”

老人的话一落音,全场哄堂大笑,我赶紧朝他拱拱手,说我的数学是门卫教的,没有学好啊。

一个戴眼镜的大学生模样女孩子说:“我喜欢书中那些江南文化的描写,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粉墙青瓦,一派清新婉约世态人情,真是形神俱佳呀。”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次表达了这样的理念: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对社会的慰藉,都是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对拓宽散文的领域有一定的贡献。

他们也认同,过去的散文,只是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表述,内涵不够丰富,尤其是游记,内容上较为单薄:往往是对风景、人物、风俗等方面的单纯描写。文化之旅的创新之处,就是散文的内容很丰富,在一篇散文中囊括了思想、文化、民俗等甚至更多方面,内涵丰富而深邃,为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

如果单从散文表面来看,可以起到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但是作者不仅仅是展现历史内容,而是想借此引发人们对其展开更深层的思考: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既有充沛的人文意识、又有冷峻的理性思考。

正如一个教授评论那样: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接着我也讲了他的主题:几乎每一篇都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凄风苦雨,描写了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有个人生命的真实体验,上承新文学散文,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打住打住!”一个中年眼镜站起来问我,是不是先入为主了?以前是不是看过他的文章?

我老老实实承认,对他知之甚少。

中年人说,自己是个中学老师,早就读过这本书,虽然觉得,写的内容不错,但是不喜欢他的腔调,不是散文的正常写法,带有社论的节奏,他的写作不是一种交流,而是一种宣泄,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孤芳自赏谈什么文化?这有效果吗?

“正因为社会太物质,所以我们更要寻文化的根。”前面的老者又发言了。

跟着跟着有人说,作者的文词有太强的表现性,写来写去无非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隔阂,看起来诗化的语言,却有些滥情矫情……

是这样吗?我是不是先入为主了?被作者的批判性语言镇住了,缺少了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独到的判断。

还有个听众提出来:苏杰国还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比如虞舜与娥皇、女英是夫妻关系,被写成是父女关系。

还有一个青年学生的模样,居然笑起来了:“杜牧为第五名状元,这样的说法成立吗?”笔趣阁gusu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