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公孙冉的威逼利诱,王善终于答应归顺大金,在他看来这是一项十分有前途的事业,找了一个强有力的后台,这样在也不需要怕任何人了,而公孙冉在完成一些列任务后启程返回经过金国。
“什么?康履遇刺身亡了,这是谁干的?竟然杀害朕的亲信,朕一定要将他碎尸万段”赵构得知康履遇害的消息后既感到愤怒又感到震惊,究竟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不把他这个天子放在眼里,擅杀朝廷钦差,简直是罪大恶极。
“启奏皇帝康公公是在山西遇长治害的,这里是宗涛的地盘,不会是他干的吧?”黄潜善开口道,他这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恨不得将一切屎盆子扣在宗涛头上,只因为报当日宗涛对他的轻视之仇。
“难道真是宗涛所为吗?他会这样愚蠢在自己的地盘上擅杀钦差吗?”赵构阴阳怪气道,内心却是十分高兴的,虽然宗涛势力强大,但只要给他扣一个擅杀钦差的罪名,他将面对无数舆论给他的压力,这样民心就站在他赵构这一边。
“皇上这正是宗涛的高明之处,无论谁都料不到宗涛竟然在自己的地盘上擅杀钦差”黄潜善添油加醋道。
“黄相公你这样说未免太牵强附会了,的确长治离太原最近,但这并不能说明康公公就是宗侯爷所杀”李纲反驳道。
黄潜善主和李纲主战,这二人简直成水火之势,当初赵构刚刚登基为帝,害怕群臣不服,所以请出李纲。
当初赵构请李纲时,黄潜善一直在暗中掣肘,阻止李纲还朝,要不是黄潜善有拥立之功,赵构早就把他撵走。
李纲这位历史名人,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李纲字伯纪,福建人,政和二年进士,任检监察御史,为人十分正直,忠君爱国,当金兵第二次围困汴京时,李纲临危受命,以尚书右仆射任亲征营使,负责京城防卫,他建议赵佶退位,扶持赵桓登基,因为反对向金人割据城池再次被罢官,后因太学生游行示威,赵桓不得不启用李纲。
当金兵再次攻打汴京时,李纲指挥京城和西路军救援失败,被迫辞职,后来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第四次被干赶出朝廷,当金兵再次来袭时,赵桓想到李纲可惜为时已晚,当李纲接到诏书时,汴京已经沦陷,赵桓和赵佶已经成为俘虏。
这是李纲的经历,他是经过大方大浪,见过大世面的人,当赵构第一眼见到李纲时心里非常喜欢,因为此时的李纲虽然有45岁,但相貌威严,须发怒张,有他在一定能镇住群臣,整顿吏治,这是赵构请李纲的最初目的。
赵构封李纲为宰相,但是李刚一出现就给赵构一个下马威,他效法大唐名相姚崇向皇帝提了10条建议,而且以此作为要挟如果皇帝不答应,他就不当官。
第一条:对金策略,先以守为主,在势力变大后再对金发动战争,迎回二帝,当赵构听到迎回二帝这几个字眼时显得格外刺耳,但此时毕竟有求于人,他耐着性子接着听。
第二条定都东京若不可防守,以定都关中为上,襄邓为中,江宁为下,李纲选择定都位置是有利于收复失地。
第三条严惩那些曾经向金国投降的奸臣,以鼓舞士气。这一条令赵构陷入了万难,满朝文武十有八九都曾经向金国投降过若是将他们全部诛杀,岂不朝廷没有了人。
第四条如何防守?金兵骑兵敏捷,却江河相隔,大军应沿黄河、淮河、长江,分梯此部署兵力,将金兵阻止在北方,然后趁机发展生产,壮大自己。。。
李纲的建议赵构只听到第四条,接下来他说的话赵构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因为他不感兴趣,反而觉得李纲真令人烦。
李纲的建议虽然好,但不利于内部团结,容易激发矛盾引起党政,这是赵构最不想看到的,而今日李纲又在朝堂上公然为宗涛说话,难道他们两暗中早有勾结,此时的赵构心乱如麻。
“李相公长治离太原府最近,那里是宗涛的势力范围,难道宗涛没有义务保护康公公吗?何况康公公是为他传旨,敕封他的”黄潜善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赵构继续说道。
赵构听完黄潜善的分析果然脸色大变,当初赵构曾私下里令康履暗中查探宗涛在伏击金兵时是否救出太子或王子,莫非康履已经查明宗涛隐匿王子的事情所以才招致杀身之祸,想到这些赵构的脸色剧变,由白变成红再变成黑。
“黄大人此言差矣,宗大人执掌大同、太原长治可不归他管,他没有理由派兵沿途护送在,如果这样做违背了大宋的律法”李纲解释道。
“以李相公之见,这件事是何人所为?谁有那胆量敢杀害朝廷的钦差?”黄潜善反问道。
“自从靖康之变后,二帝被俘,天下大乱,盗匪四起,残害无辜百姓,会不会是他们所为?毕竟这些盗匪也许是你觊觎康公公的财物所以谋财害命”李纲分析道。
“够了,李纲,难道你以为在朕统治下到处都是盗匪吗?难道朕的天下真的很乱吗?盗匪在哪里?”赵构连续反问道。
“河北张迪乱匪5万,河东王善号称70万乱匪,济南孙列叛军10余万,沂州张仙叛军10余万,皲城李太子叛军数万,全反了在,中原大乱,难道陛下能视而不见吗?”李纲毫不畏惧的看着赵构,赵构顿时感觉一股凉气袭来。
李纲接着道:“放今天下能战者唯有宗将军,如果他因此模棱两可的原因获刑,还有谁为陛下御敌平叛,还有谁为陛下守护山河收复失地”。591看591kxs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