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自己前一世是个骗子,但骗子们是用脑子吃饭的,各类的书籍安维轩自是看了不少。在安维轩的眼中看来,有宋一朝,整个朝堂常常是朝令夕改,政令行达起来反复无常,偌大的一个国家更像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病人。
诗、词,对安维轩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只须选那些这个时期还未曾出现的,内容表达忠正的便是。至于赋,对于安维轩来说相对是有些难点的,好在宋赋与汉赋、唐赋又有区别。
赋在汉、魏晋、唐时期讲究对偶韵律,而到了宋代,赋摒弃了以往的格式,以散文体出现,说白点就是古文体散文,所以又被后世命名为文赋。少了格式的拘束,难度也就下降了许多,所以有宋一朝的赋最看中的就是文彩。
不同于有诗词可以抄袭,赋才是自己最大的弱项,为此安维轩倒也将功课做的十足,之前在家中写了不下百多篇赋,留做做为备选之用。
科举应试所考校的诗、词、赋,无非就是以歌功颂德为主,只要不张扬怪癖或是脑子少根筋的攻击朝廷,或是暗讽朝政,考官是不会挑出什么毛病的。
安维轩扫了眼诗的题目,是以物喻人,大概本朝二帝北狩,死节者甚少,为了提高士子道德品质,大概出了这么个题目。
再看词题目,不出安维轩意料,不出是忧国忧民的论调。自靖康之耻到绍兴十二年宋金议和,这前后十五年国朝备感屈辱,出题左右是不出这个框框。
之前有所准备,前后不过一个多时辰,诗、词、赋一挥而就,安维轩交了卷子大摇大摆的出了考场。
就在一众士子还在为斟酌用词反复推敲之际,安维轩己经出了考场。
有考官正巡视考场,但见安维轩前来交卷,惊愕之余随后翻看试卷,眼中惊奇之色愈重。
这是谁?这么快就交卷了?
见有人交卷,一众士子无不惊愕,惟有唐练等人不由苦笑,朝廷应试设有诗词一项,与这位安贤弟来说,就是白白送分的。
这一场考试对于安维轩来说是最轻松的,至于这三场考试其实就是走个过场,内容是子史论、时务策各一道。
子史论倒也罢了,试题是考官出一段历史,考生论史鉴金,着实是没什么大难度,历代大家还有本朝学者关于史籍点评写的汗牛充栋,只需博览群书博闻强记便是。
至于时务策,在朝中官员眼中看来,这些整天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们写出的策论就是个笑话,常有文不对题者,毕竟这些学子们眼光有限,又没从政经历,如何能以当权者的角度与眼光来审视朝中政务。
所以说,这第三场考试就是个过场,第一场第二场才最为重要。
虽是过场,但还是要认真应对的。二十六日夜,安维轩与两千士子再次像前几日一般晚上便守在贡院门前,机械一般的走之前的程序,到了号房又睡了一大觉。
八月天气渐渐转凉,安维轩不得不多带了几件衣物御寒。
天亮后,试题再一次发放下来,安维轩看了眼出题,子史论倒不出意料,摘一段历史论述,写出自己的见解,安维轩两世为人见识自是有的,自是没什么难度反观时务策倒是令安维轩有些觉的麻烦,题目是论本朝盐事。
试题大概机容就是,盐为本朝税赋重中之重,然私盐屡禁不绝,使朝廷财税损失巨大,试问有何法可以绝私盐?
这题难度出得不是一般的高,而是绝顶的高,莫说是当今朝廷衮衮诸公都解决不了,延后七、八百年这难题都不大好解决,教一众士子来想办法,不知是出题的考官脑子搭错了弦,还是为了偷懒拿这题目搪塞考试。
放做他人倒也罢了,但对于拥有二十一世纪思维与见识的安维轩来说,这道题还真不是什么难题。
只见安维轩下笔道:
学生尝闻金国盐价低于我大宋,使两淮百姓多食不法商人自金境贩运私盐,使我朝盐税受损。不若朝廷降低盐价让利与民,一则使私盐盐商无利可图,盐商无利可图自不会以贩卖私盐为业,盐道衙门无事可做,朝廷自是不需再设,从而裁减官员,除我朝历来冗官冗吏之弊事三则是簿利多销,盐价虽降,官盐销量反增,并不影响朝廷赋税收入。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