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迷迷糊糊中,有声音响起,安维轩一个骨碌坐了起来,只见得天光放亮。

考题发了耳来,绍兴十七年平江府解试便正式开考了。

秋试三天共考三场,按近年来的规矩第一场是大经义三道,论语、孟子义各一道第二场是诗、赋各一道,有时候也考词第三场是子史论一首,时务策一道。

这是唐秀才与安维轩说的经验,但本朝的规定一向是朝令昔改,唐秀才也只是与安维轩说个大概,考题具体会是什么样,还得是以发下来为准。

当年熙宁变法,以王安石为首变法派与司以光为首的守旧派渐渐势如水火,双方被称为新党与旧党,随后两党之争愈演愈烈,新党得势则尽推新法,在科举上也推行新政废去词赋,改以策论当新党失势旧党得势时,则新法尽废,推行旧制。惟独有一点,旧党未废去新党于科举考试中推行的策论,可见策论的务实性。

正因为新旧党争,还有大艺术家宣和天子的花样作死,才有了靖康之耻。

太上皇与前皇上北狩,总要有个人背锅,绍兴天子思来想去只有推行新法的王介甫最为合适,开始大力清算王介甫将其归入奸佞一类。全面清算王介甫,科举上也不列外,再次恢复诗词做为考试的内容之一。

就算将王介甫归于奸佞,但新旧之争仍存在于朝堂之上,本朝历年科举取士考试内容上反复改动,其实就是新旧之争的一个缩影,一派曰诗词常用且能显名,另一派曰经义学问方为大道,为此朝堂采用个折中的变法,经义与诗赋并用。

接过试题,安维轩仔仔细细阅了遍题,相比较往年并没有什么变化,第一场仍是大经义三道,论语、孟子义各一道。

正因为有新旧之争,考试的难点就在于主考官的立场了,有考官属于新派,自是认为经义重要,若经义作的好自然会中举,有考官属于旧派,见诗赋作的好,自然力挺。

大经义三道,论语、孟子义各一道,仔细看了两遍题目,安维轩心中有了底,这些题之前自己都是习过的。有之前肖英宣还有那洪效贤送与自己的教辅书做参考,这五道经义题对于安维轩来说并不算是如何困难。

题目发下来后,大多数考生看了几眼,稍加思索便在稿纸上下笔写起草稿来。答题的时间只有一个白天,太阳落山之前就要交卷。好在宋代没推行那格式严谨的八股文,而是先用相对自由的格试书写经义,若不然考试强度又要加大,让安维轩头痛无比。

洪效贤的家族不愧是科举传家的科考家族,家传所学的书籍中不止是解释经义,于书中更有传授考试的许多小技巧,譬如这考题第一题必须要写的惊艳,再不济也要上佳。

相反的话,第一题尚可,再之后一道不如一道,考官索然无味,自然不会对卷子有什么好印像。

而第二题第三题可以作的略差一些,但第四题一定要做好,令考官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安维轩心中暗道,这个技巧正应了后世的那个龙头凤尾的模板方式,再准确的来说就是开头有个小高、潮,中间稍稍压制一下,后面再来个小高潮,将考官的兴致调起来。

有宋一代的学子们还是幸运的,不似后世明清科举那般变态,不仅试题量比有宋一代多,而且所有经义题皆以八股模式书写,出题的题目更是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草稿上五道大小经义作完,审视了良久,见无任何疏漏之处,安维轩才将其抄写在答卷上。这一遍安维轩写的十分小心,对于士子来说,答题的内容重要,书法好坏也很重要,任哪个考官看到一篇烂字,怕是都没什么好心情瞧下去,特别是科举时每天阅卷量极大的情况下。

临近黄昏时分,安维轩交了卷子,提着考篮晃晃悠悠出了贡院,柱三早就在门外等候。

五人差不多一同时间出了考场,那边有随从在酒楼定好饭菜,五人一同去吃了饭便打道回府,巴掌大的地方一坐就是一天,任谁也是疲惫不己,五人到了家各自往房间里一躺,没用多久便鼾声如雷了。

昨日本就黑白颠倒,歇了两天两夜,一众学子缓过劲来,到了二十三日晚上,再次动身去参加第二场考试。

经义考过了,诗赋自然也不能轻视,奈何本朝考官们的审美爱好不同,天知道考官爱好哪个调调,所以一丝马虎也不能有。

与上次一般,搜检过后,安维轩提着考篮进了考舍,睡到第二日天光之际,那边考题便发下来了。

诗、赋、词?

往年考试这第二场只考诗赋,今岁又加了一首词。

看了考题,安维轩不禁叹道这考题看上去只是加了一题词题,实则是朝堂上衮衮诸公又不知是怎样的一番唇枪舌剑。皮皮读书网pps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