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深就这样被葛荣杀了,由于元深逃离定州,朝廷便以为他真的造反了,加上之前一些政敌的诬告,导致已经被杀的元深彻底成了冤大头。
朝廷为了惩戒这位“野心”极大的宗亲,下令将它的妻儿老小全都监禁起来,准备等待发落。
眼看着元深就要蒙受不白之冤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时候,一个勇敢的人站了出来为元深鸣不平。
这个人的名字叫宋游道,他原先是元深手下的一个佐官。
宋游道太了解元深的为人,他是不太可能造反的,所以当即向朝廷上书辩解。
在调查清楚元深的下落后,朝廷下令释放他的妻儿老小,并为元深“英勇就义”的壮举所感动,特别给他做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并为其设立衣冠冢。
除了表彰元深的壮举之外,朝廷还下令分定州和相州的两个郡出来,设立了一个殷州。同时,还为这个新建立的州郡派去了一个刚正不阿的官员。
崔楷!
崔楷,字季则,博陵崔氏名人。
当时的崔楷在接任殷州刺史之前,担任的是北道行台的官职,也可以说是一个实力不算小的朝廷大官。
虽然有了新的任命,但崔楷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这个新州的粮食问题一直解决不了。
得知新州没有粮食库存的情况后,崔楷感叹道:“这没粮食可咋活啊?”
于是崔楷上书朝廷,期望能拨点粮食下来,以解燃眉之急。
可朝廷也没有余粮了,只好一直拖着。
几次三番过去,朝廷还是没有回信,崔楷有点失望了。
崔楷身边的人劝他,不要劳师动众带着家小都去殷州上任了,不然去了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反正这个刺史也不如你的北道行台值钱,即便你不去,朝廷顶多罢了你的官,还不至于把你脑袋砍了。
崔楷听完身边人的建议之后,怒道:“朝廷可以无义,但我崔楷不能无义,我听说历朝历代凡是吃朝廷俸禄的官员,不管怎么着,都得替朝廷着想,如果我这个朝廷的命官都身体力行去干事的话,那手下的人怎么可能会替我卖命呢?”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也为了稳住殷州的军民,崔楷决定带所有的家眷全数奔赴殷州上任。
崔楷举家搬迁到殷州,不仅让那些怀疑他意志不坚定的人闭了嘴,而且还让殷州的百姓心中的大石落了地。
可是,摆在崔楷面前的问题依旧非常的严峻。
葛荣带兵进逼殷州,和崔楷打起了消耗战。
“明公,如今逆贼葛荣围城,若长期消耗,恐城池不保,不如秘密将城中老弱病残遣散出城,断士卒后顾之忧,着令士卒固守殷州,以抗叛军,意下如何?”崔楷身边的人提出建议道。
“这是个好主意,就这么办!”崔楷斩钉截铁地说道。
为了保全自己的妻儿老小,崔楷将自己的幼子和幼女也趁着夜色,偷偷送出了城去。
可是刚送出去,崔楷就后悔了。
倒不是崔楷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而是怕人在背地里说闲话。
“人们都怀疑我意志不坚定,如今我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城去保全性命,这不是背弃了朝廷的忠孝之道而周全了自己的所爱吗?到时候怕是又要落下口舌了。”崔侃叹道。
此时的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作为一个朝廷命官,不顾百姓生死,居然先想着不要让自己断了香火,而作为一个父亲,又害怕绝了子嗣,对不起列祖列宗。想到这里,崔楷心里有些难过。
舍小家,方能为大家,舍己方能为人。
崔楷的思想在挣扎了很久之后,当即拍板决定。
“命人把我的孩子追回来,我要让他们和我一起固守殷州城,让我这个当父亲的给他们做个榜样!”崔楷坚定地说道。
命令刚刚下达下去,士兵赶紧就出城去追。结果追回来之后,葛荣的起义军也赶到了。
当时的情况非常的紧急,由于崔楷在疏散老弱残病的过程中,没有对殷州城设防,导致殷州城守备兵力在看到葛荣来袭之后,有些手足无措,一时之间,州城里乱成了一锅粥。
崔楷眼见殷州人心惶惶,为了稳住局面,崔楷自掏腰包,拿自己的钱来激励将士卖命,而这些守备在看到刺史如此淡定的情绪和慷慨的馈赠之后,没有一个不愿意效死命的,当即与葛荣的起义军展开了殊死的决战。
当时正值春节,本应该是家家户户庆团圆的日子,但却因为危机的战况让殷州城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下。千度qianuz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