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缘边初置诸镇,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号为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来族类,各居荣显,顾瞻彼此,理当愤怨。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准其旧,文武兼用,威恩并施。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
北魏在立国之初,为了拱卫京师平城,在北方设置了许多军镇,而军镇的守将大都是鲜卑勋贵人物,由于世代在这个地方驻防,所以久而久之,问题就来了。
军镇的勋贵慢慢将发配来的人笼络到自己麾下,替自己做事,渐渐的就成为了自己的爪牙和心腹,就好像是自己家的私有财产一样,而这种依附于边镇鲜卑勋贵的人,被称为“府户”。
在这些府户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富家和豪门子弟,由于府户基本上都是代代戍边,所以基本上回家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奢望,更别提当官晋升了,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魏兰根的建议最好把军镇单位改制成州郡,然后废除这些府户子弟的府户身份,让他们有机会出将入相走仕途,净化北方军镇环境,如此一来,北方军镇常年积攒和存在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李崇当时听了这个建议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当即书写下来,打算以后给皇帝送去。
可是,国之将衰,任何的努力基本上都是徒劳,更可笑的是,老天爷也会给你在这时候开玩笑。
由于暂时把柔然人打跑,皇帝也就没有把李崇拿上来的这个救命的建议太当回事儿,就这样,北魏最后的翻身机会彻底没有了。
柔然远遁虽然暂时解除了北魏的危机,但短暂的平静过后,又将会有更大的风暴袭来。
怀荒。
当时柔然南下洗劫北魏的时候,北魏设置在北方的六座军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洗劫,当时军镇中出现了严重的断粮现象。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吃,永远是最大的问题。
吃饱了,什么都好说,吃不饱,什么都不好说。
怀荒镇当时也出现断粮情况,镇里的老百姓纷纷聚集到镇将府上去讨说法,乞求镇将能够开仓放粮。
当时怀荒的镇将名叫于景,此人是于谨的伯公,想当年也是一号人物,就因为惹了北魏的大贪官元义此人虽然是皇室宗亲,但是却靠派皇帝马屁发迹,发迹之后贪财贪色,大开贿赂之门,地方上官职任用都不能搞公选,必须通过贿赂他才能当上,所以当时地方上的牧,守,令,长等官职基本上都是靠贿赂他当上的,这些人也都是一些贪污腐败能力极强的蛀虫,更加可笑的是,元义的父亲京兆王元继也是一个大贪官,大蛀虫,真可谓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被罢黜到怀荒镇,当了镇将。
基本上只要元义还受皇帝崇信,那这样的发配和盖棺定论没什么区别。
所以,带着一肚子怨气的于景,来到了怀荒,准备接受命运的安排。
由于柔然入寇,怀荒镇为了对抗柔然,已经被搞的精疲力竭,而现在老百姓又来索要粮食,所以于景当时也是很头大。
一边要照顾军镇的粮食库存,继续防范柔然的偷袭,一方面还得照顾百姓的糊口问题,加上朝廷对京北六镇的照顾非常不到位,导致京北六镇渐渐都快淡出皇帝关注的视线了,在这种窘迫的情况之下,六镇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面对如此诸多因素的影响,于景只好向前者做出了妥协,当即下令,不许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此消息一出,简直就如晴天霹雳一般,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镇里的百姓恨死了于景,于是开始公然在怀荒镇聚集,很快便拥有了一支庞大的部队。
不让老子吃,老子反了!
本来就蔓延着饥饿和无助的军镇,此时却因为吃瞬间成为了弥漫硝烟的战场,老百姓纷纷造反,进攻镇将府,活捉了于景,在愤怒的驱使之下,杀了于景。
北魏末日的大门,现在正式开启!
怀荒镇起义了!
在北魏立国之初,由鲜卑勋贵坐镇的京北六镇一直以来都是拱卫京师平城的重要地区,地位也相对较高,可后来孝文帝搞南迁,很多鲜卑勋贵南迁入洛阳,成为了汉化版本的鲜卑勋贵也可以叫洛阳鲜卑,他们不再吃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转而开始过起了品美酒,赏美食的“文化人”生活,而京北六镇的鲜卑则完全被孤立在外,加上军镇体制世代镇守,还不能迁徙的约束,很多人不仅待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连升迁的机会也变得渺茫,所以,“六镇鲜卑”就成为了北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符号。
当然,六镇鲜卑不仅仅是指拥有鲜卑身份的鲜卑人,还指那些居住在六镇里,保留鲜卑风俗的镇民,府户等。他们有的是汉人,有的是其他民族。东魏权臣,北齐开国皇帝高欢就是六镇鲜卑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是汉人,但是却有浓浓的鲜卑风格,这和他出生的怀朔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对朝廷南迁和汉化的不满,六镇开始出现吏治腐败,风气恶化的情况,基本上在那个年代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问题地区。
自己都顾不上吃喝了,那还有闲心管造反的事儿呢?
除了基本的管理问题以外,六镇还存在着严重的“歧视”情况,当时六镇居住有大量的其他民族,诸如:高车,山胡,敕勒等。由于北魏对其他民族严重的提防态度,导致这些民族在六镇里过的是苦不堪言,不仅义务劳动不能落下,而且人家说让迁徙,就得迁徙,屁都不敢放一个,因此六镇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矛盾的引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在得知怀荒起义之后,沃野镇北魏京北六镇之一,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东北也兴起了一股强大的造反势力。
他就是北魏的噩梦之一破六韩拔陵。
破六韩,中国历史上的三字姓,也叫破洛汗,此姓的后人大多都是南匈奴单于的后代。东汉末年的时候,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当年到中原入朝参拜的时候,被曹操扣押当了人质,南匈奴国内的大权便落到了呼厨泉叔叔右贤王去卑的身上,后来东汉灭亡,曹魏称雄,去卑便派自己的兄弟右谷蠡王潘六奚和曹魏交战,结果大败,潘六奚和他的五个儿子统统被扣押在中原,并一直存活下来,后来他们的子孙便以“潘六奚”当做姓氏,后来由于人人的误传,便成了后来的破六韩。通鉴考异记载为破洛汗拔陵,周书记载为破六韩拔陵,后来一直沿用。
当时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率众起兵造反,斩杀沃野镇镇将,然后立了一个霸气的年号。
真王!!!
大概意思就是想告诉天下人,自己是受命于天,终结北魏真正的王者吧!
破六韩拔陵的起义迅速获得了响应。当时北方六镇的老百姓不管是汉人还是其他民族全都加入到破六韩拔陵的造反队伍之中。
破六韩拔陵为了扩大自己造反的声势,开始南下进攻其他军镇。
首先是派自己麾下大将卫可孤进攻武川镇北魏京北六镇之一,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然后自己带兵亲自攻打怀朔镇北魏京北六镇之一,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东北。
而在怀朔镇,等待破六韩拔陵的将是“一狼三虎”这个名称是我个人杜撰,纯属参考的考验。
这里说的“一狼三虎”指的是来自神武郡尖山位于今山西朔州市山阴县的父子四人。
首先一狼,父亲贺拔度拔贺拔是鲜卑复姓,他本来是北魏神武郡的乡民,因为破六韩拔陵带兵攻打怀朔,他便组织乡民积极对抗起义部队。
三虎第一虎,长子贺拔允,字阿泥也叫阿之讹,神武郡尖山人,北齐书贺拔允传记载“便弓马,颇有胆略”。
三虎第二虎,次子贺拔胜,字破胡,神武郡尖山人,周书贺拔胜传记载:“尤工武艺,走马射飞鸟,十中其五六”,当年周太祖宇文泰夸赞他:“诸将对敌,神色皆动,唯贺拔公临阵如平常,真大勇也”,不仅如此,贺拔胜还“性又通率,重义轻财”,属于是典型的儒将。
三虎第三虎,幼子贺拔岳,字阿斗泥,神武尖山人,北史贺拔岳传记载“少有大志,骁果绝人。不读兵书,而暗与之合”,属于是天生的将星。
这父子四人将会是破六韩拔陵进攻怀朔最大的障碍。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