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十二月初,天气肃清,北平已有霜雪。沧州和盐山等地的第二批矿石运送到了北平,随之而来的还有东昌之役,燕军被盛庸大败于东昌,主将张玉战死的消息。北平人心惶惶。

朱棣站在沧州的城墙下,他身后是准备拔营北归的数万将士,朱棣最后张望了一眼沧州的城墙,半个多月前,在城门之上送张玉兵发东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张玉战死的消息传来时,朱棣犹丧至亲,悲痛不已。主将战死,士气低沉,朱棣当即下令,拔营北归。

朱棣撤回时,被建文帝的忠军都督平安追击受了伤,在府中养了半月有余,今日召集群臣燕王府议事。

诸将扣头请罪,朱棣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为虑,只可惜在此艰难之际,失去张玉这样的良辅。”,郑危虽为督造使,官阶不高,但朱棣还是让郑危来参与议事,朱棣说完后便泪流不止,众臣皆尽哭泣。郑危没想到这朱棣是如此重情重义之人。

殿上的气氛一度十分悲切,朱棣率先停住了悲情,整理情绪后说道:“诸位,此艰难之际,悲忧到此为止吧,南军这番大败我军,必然会趁机北上,攻我军之危。诸位可有何良策?”

殿上顿时无声,丘福率先进言道:“王爷,此番折戟而归,有悲失,亦有所得,至少让我军看清了南军的真实实力。当务之急是沿途设阻,以缓南军北上时日,我军此时应多造军器,加固城防,以备时艰。”

朱棣听了丘福的进言,问郑危道:“督造使,军器事宜如何了,可有新式样的军器可以设阻南军北上啊?”

郑危对炮车的研究进展不大,但是有一日在炮车营中又发生了一次小故障,没有爆炸,但浓烟滚滚,一时让人辨不清方向,郑危想起了一种没有杀伤力的武器,制作简单,却能起到奇效,那就是烟雾弹。经过十几日的调试,已有令人满意的成效了。

“回禀王爷,下官确有一种新式样的军器,可有效抵挡南军北上,此军器名为烟雾弹。”

群臣都很好奇这烟雾弹是何物,朱棣示意郑危接着说下去,郑危从衣襟里拿出一个手掌大小的圆筒,通体漆黑发绿,“这就是烟雾弹,它可以产生大量的烟雾,烟雾中还有一些可使人头晕的药物。虽然它不会致人伤亡,但若是敌军身处一片烟雾之中,而我军身处视线良好的地方,敌军便成为我军刀俎上的鱼肉了。”

朱棣问道:“这烟雾随风而飘动,如何才能让它包围南军?”

郑危面露微笑,“来人,抬上来...”,两个工匠将一台约有两人高的风扇抬到殿中,“此物,名为风扇,可摇出大风,在没有自然逆风的情况下,将这风扇依次排布,顺风摇扇,那这烟雾弹便不会蔓延到我军中。”

群臣都很看好这两件军器,这时一个将军站出来问道:“那为何不在烟雾中加入可将敌军毒倒的药物?”

郑危脸色一变,不悦的说道:“这位将军,这是两军交战,若是烟雾扩散不及时,伤及百姓那便不是我们的初衷了。”

“李远,你是不是打仗打疯了。”丘福责骂这个提出放入毒药的李远将军。

李远随即下跪,“王爷,将军,抱歉,我只是一时偏激...”

“罢了,罢了,郑危,你这两件军器赶紧制造吧,愉快越好。”

郑危让工匠把风扇抬了下去,对朱棣说道:“王爷,现在已有烟雾弹一千,风扇一百。是否先送去沿途...先行布置一部分。”

郑危现在一心只想着如何在这个乱世生活得安稳些,他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战争是如何血腥残酷,但闭上眼,总是能想到那些将士拿着自己造出的枪械冲喊着,也在死去着。这几个月以来,郑危也慢慢感受到了这个时空的真实,从最初的不信,不想相信,也找不到理由相信,到现在的主动去争取一些东西,郑危知道,明朝,自己真的要习惯这个明朝。

朱棣对郑危很是看重,说道:“郑危,本王知道你于此战有功,虽然本王这次败了,但与你无关。就先将你造出的军器分发下去吧。”

公元1401年的阳春三月有两个,今年是闰三月。郑危一直以来都牵挂着同在明朝又不知何处的郑安,可郑危总觉得在不久的将来便会遇到郑安,而且是一种不太好的相遇。

朱棣折戟北归带来了许多矿石,但这三个月以来军器的制造一天也没有停歇过,眼看北平面临矿石不足的危机,但所幸,这些矿石全部都被用于制造军器。自东昌之败后,朱棣回到北平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建军器督造处,或许是被明教强大的火力打怕了,朱棣近乎将北平所有的资源都按在了军器制造上,自己也是隔三差五就会亲自前来督造处查看进度。不仅如此,朱棣还缩减了城中大臣将士的用度,并接受了郑危的建议,将白银俸禄换为空头银票,并下令全城通行银票,令票号发行了各种面值的银票。节省下来的银两都用于军器制造,这样制造出来的军器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