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以来,一直留守北平的朱高炽从父王做了皇帝、母妃等众人赶往京师、而让他继 续留守北平的那天起,他就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此前,虽风言风语听起过父王许诺二弟的 事,也只是飞短流长,耳旁风罢了。如今,父亲不召他进京,莫非他真就不能顺理成章由 燕王世子转而就任皇太子了?有的时候他甚至天真地想,如果父亲没当皇帝,那么父王千岁之后,他也就水到渠成地从世子而承继燕王,子子孙孙,世守藩位。
父亲当了皇帝,一切都成了未知数。尽管群臣一再上表,请立太子,但立谁却各有所 衷。一年多来父皇的书信中只谈正事,只字不言立储的丁点口风。当闻鞑靼部阿鲁台寇扰 开平时,便命二弟高煦率兵往开平备御,甚至将攻埋战取的制敌之策,郑亨、李远、王聪 等大将的使用、何时最宜使用火器都说得清清楚楚,可谓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而对自己 只是“用心经理、督运粮饷、为将士壮行”等寥寥数语的冰冷旨意,好像他们不是父子, 享用一句温暖的话都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奢求。
高炽的心里越来越没底了,愤懑抓狂之时,干脆想破罐破摔,听天由命,两耳不闻窗 外之事了。但冷静下来,又心有不甘。汉初萧何留守汉中,输送粮草,稳定高祖的大本营, 论功不在韩信之下。他高炽留守北平,挡住了南军的多次围攻,真论起来,战功也不在高 煦之下,只是没随父王征战罢了。唉!他拍拍自己的肚子,肉山一样忽忽悠悠,一身赘肉 和一只跛脚,就永远把他限制在了远离疆场的宫殿里。想起孩提时的舞勺之年,轻轻松松 地骑马射箭,美好、期盼、懊恼一股脑涌上来。
在北平时,他和王府纪善金忠最为要好,金忠升任兵部尚书,虽未明说,但也坚定地 表达了拥立高炽的决心。因而,高炽几次秘密派人到京师金忠的府上打探消息,皇上不议, 金忠也无奈,只是略带忧虑地淡淡回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让他耐心等候。
高炽知道,这一年多南京的暗潮涌动,金忠却不愿把京师波诡云谲的险恶告诉他,怕 他承受不了。而他早已从别的渠道得知,远在开平的朱高煦已和父皇身边的太监黄俨搭上 了钩,朝上的一举一动,大臣的每一道表章,谁心向高炽,谁心向高煦,都一清二楚,还 散布了什么童谣。
一奶同胞的兄弟情谊,在显赫的、至高无上的权势面前早一文不值了。
礼乐大作,在激昂、悠扬、充满憧憬的乐声中,永乐皇帝衮冕升座。 高炽拉回思绪,在引礼官导引下,缓步进至奉天门东,由东阶升至早已备好在丹陛的拜位上。乐声停止,文武百官各在丹墀就位。文官以资善大夫、僧录司左善事道衍居首, 武班以淇国公丘福在上,解缙、黄淮、杨荣等阁臣神采奕奕,立在殿内的皇帝左右。乐声 再起,皇长子再拜,承制官由殿中门来到门外,拉长了声音:“有制!”朱高炽跪下。
“册皇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等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这一声终于来到了。高炽眼眶湿润,喉头堵塞,脸上滚动着豆粒大的汗珠,发自内心地朝黑乎乎的殿里、高高在上的父皇拜了几拜,皇太子的身份终于落在了他的身上。
第一轮较量以自己的胜出而宣告结束,那么第二轮呢,接下来的仍会是一路的荆棘坎 坷。紧接着,二弟高阳王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能满意?他会去吗?他会生出 多少个心眼、闹出多少事端,真是不得而知。三弟朱高燧被封为赵王,暂时留守北京。比 起二弟来,老三的手更黑,别看他不显山、不露水,为了他自己,别说是兄弟情,就是父 子情他也会不管不顾的。
只把眼前的浮华当作过眼烟云,以德报怨走好每一步。高炽抱定了一个宗旨:仁者无 敌。无论两个弟弟做了多么出格的事,他都要当好人,以兄长的大度厚待弟弟,以自己的 委曲求全叫父皇无话可说。
早在加冕皇太子之前,高炽的以退为攻的策略就敲定了。这个策略的最大收益是在他 历尽艰辛、饱尝心酸之后坐稳了皇太子的宝座并当了皇帝;与此同时,他的身心也承受了 二十年逆来顺受的屈辱,以致在做了皇帝的一年中因大喜大悲的陡然变化和大敞大开的色 戒而突然病逝,享年四十八岁。
乐声再起,容不得高炽多想,鸿胪寺的引礼官任添年已导引他由东门进入奉天殿,来 到高居头顶的父皇的御座前跪下,搢圭、受册、受宝,之后,仍由殿东门退出,在乐声中 出奉天门,排开仪仗,伴着鼓乐,捧着册、宝,在众人的簇拥下趋至皇太子的办公起居地 文华殿。大致是因为这些日的瘦身以及紧张和故意展示给父皇的缘故,他的脚下步履轻盈, 完全没有了平日的臃肿和笨拙。
礼部官员奉诏书在午门宣读后颁行天下。 “东宫官署朕已作出安排,”永乐手一扬,一副成竹在胸的淡然,“着淇国公丘福为太子太师,道衍为太子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兼太子府詹事,礼部尚书李至 刚兼左春坊大学士,内阁诸臣、翰林学士解缙兼右春坊大学士,侍读黄淮、检讨胡俨为左 右庶子、侍讲杨士奇、胡广兼左右中允,侍讲杨荣、金幼孜为左右谕德,编修杨溥为洗马, 另擢尹昌隆为左春坊左中允。”
“臣谨遵圣谕。”道衍等十四人齐奏道。 好一个庞大的东宫阵营啊!文武大员居首,内阁诸臣为主,不知情的人,还真把它看成了一个独立于皇帝之外的小朝廷,实则大谬不然。永乐的思虑要缜密得多,这里既包含 了各拥其主的互相牵制,同时还把太子府和外廷合二为一了。
就拿丘福来说,推立高煦的呼声最高,影响最大,那好,今天就让你辅佐高炽,除了 你丘福一个武臣,其他都是文臣,你就是去监督的。而由外廷和内阁近臣担纲太子府的官员,都是兼职,还是以外廷差事为主,这就使皇帝可以随时知晓太子的所作所为,避免了历史上多次呈现的东宫与朝廷的对立,可谓绸缪深远。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后来,辅臣们还是各奔东西了,丘福战死,道衍则侧重于僧录司事宜,李至刚下狱,解缙遭贬,胡俨去了国子监,胡广、杨荣、金幼孜长期伴驾 北巡,只有蹇义、金忠、黄淮、杨士奇、杨溥一直随在了太子身边。因高煦蛊惑,皇上猜忌, 太子身边的人,除金忠外,都有过被逮的经历,而黄淮、杨溥二人更冤,下狱竟达十年之久。
“自古以来,君臣间有不少可以仿效和引以为鉴之嘉言善行,其中不乏为人处世和为 君治世之道。朕已命金幼孜辑录,编印成《文华宝鉴》一书,今日就授予太子,俾知帝王 之道在于得其要领,然后为治。”
“谢父皇!”高炽毕恭毕敬地接过书来,又给父皇行了一个大礼。 这面册封太子,那面把必读的书都备好了,皇上的思绪总是走在别人的前面。大礼完毕,永乐回到武英殿,脱去了吉礼上的复杂而庄重的服饰,换上了一袭盘领、窄袖的大黄 袍,束一条玉带,神采飞扬,只是旧衬衣略长的袖口从黄袍的窄袖中半是顽皮地探出头来, 与金黄耀眼的龙袍不太相称。
永乐的脸上挂着笑,笑容里明显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深不可测,说白了,是对高煦的由 衷歉意和对高炽的不满意,越是这样想,越觉得高炽离他心中的太子标准就越远。所以, 虽然立了高炽为皇太子,他也有太多的偏心和不放心,册礼一毕,他就把皇太子及东宫的 兼职辅臣尽数找来武英殿便殿,授书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让众人知道,太子的心智 远未成熟,冥思苦读是他今后的一项重任,必须尽快安排经筵,说得不好听一点,永乐是 想为今后的易储打下伏笔。
“未立储之前,朕就反复讲过世子智识未达,德业未广,今即为太子,学识不大有长 进,焉能任国事之繁。《文华宝鉴》所载乃历代政要之大成,朕已经御览,卿等辅导东宫, 每日讲说,成其德业,将来不失为守成之主。此其一。其二,东宫经筵讲书要择日开始, 此事由内阁负责。大绅,阁臣几人在一起一年多了,过去也熟识,各自的学问所长也该知 道,你说说,在儒典上谁更擅长哪一部?”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