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书院兴衰记:求施之途》

大明万历七年,岁次己卯,公元1579年,山河依旧,岁月悠悠,大明朝的天下,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表象下,实则涌动着诸多变化的暗流。

彼时,天下文风昌盛,书院林立,仿若繁星点缀于这广袤的华夏大地。在江南之地,更是有着诸多闻名遐迩的书院,那白墙黛瓦,隐匿于青山绿水之间,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似是奏响了一曲求知的乐章。而这其中,又以应天府的崇正书院颇为出众,其汇聚了四方的饱学之士与莘莘学子,在这一方水土上,传承着圣人之道,培育着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在这崇正书院中,有一位名叫徐文渊的老夫子,年逾五旬,一生痴迷于学问,自幼便熟读经史子集,弱冠之年便入了这书院,从学子一路做到了如今的授课先生,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这书院。他身形清瘦,一袭青衫,目光中透着儒雅与睿智,平日里总是手不释卷,对那诸般学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徐文渊所居的小院,就在书院的一隅,屋内陈设简单,除了满架的书籍,便是那一方书桌,桌上笔墨纸砚摆放有序,见证着他日夜勤勉的治学时光。这日,徐文渊正在房中翻阅古籍,看到一处关于书院发展的记载,不禁轻声诵读起来:“书院之设,所以讲明义理,造就人材,裨助风教,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关系最重。”这话语出自前朝的文献,却也道出了书院存在的重大意义,徐文渊对此深以为然,可当下这书院的境况,却让他忧心忡忡。

原来,这几年虽书院整体发展向好,各地新建的书院数量也有所增加,可这崇正书院却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来,学子日益增多,那原有的房舍已显得颇为局促,不少学子只能几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中,读书休憩皆受影响;二来,书院的藏书虽说丰富,可随着学问研究的深入,诸多学子渴望能有更多新的典籍以供研读,而购置书籍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再者,书院的日常用度,诸如笔墨纸砚、柴米油盐等,也因物价的上涨,让那原本就不宽裕的经费愈发紧张起来。

徐文渊深知,若想让书院继续良好地发展下去,必须得寻些法子筹措经费,可这又谈何容易呢。他也曾与书院的几位执事商议过,有人提议向官府求助,可当下官府的赋税多用于边防、水利等大事,能拨给书院的实在有限;也有人说让学子们自筹,可大多数学子家境也并不富裕,能拿出的钱财只是杯水车薪。思来想去,似乎只有向那些富户、乡绅们寻求施舍这一条路了。

一日,徐文渊召集了书院中几位年长的先生和执事,在那书院的议事堂中商讨此事。众人围坐在一起,面色凝重,徐文渊率先开口道:“诸位同仁,如今书院的难处大家也都知晓,若不想些法子,恐这诸多学子的学业都要受影响啊。我想着,咱们可否去拜访一下城中的那些富户,向他们诉说书院的境况,盼着他们能发发善心,施舍些钱财,也好解这燃眉之急呀。”众人听了,皆是点头,可又面露难色,一位执事叹道:“徐夫子,这主意虽好,可那些富户们大多看重的是那实打实的好处,咱们书院虽说是教书育人的清净之地,可在他们眼中,怕是比不上那能生财的买卖呀,想要让他们掏钱,可不是易事呐。”

徐文渊微微皱眉,却依旧坚定地说道:“即便难,咱们也得试试呀,为了这书院的将来,为了这些学子们,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众人见徐文渊如此坚决,便也纷纷应和,当下就商定了几户城中颇有财力且平日里还算热心公益的富户,准备先去拜访一番。

这日,徐文渊带着书院的两位执事,来到了城中首屈一指的富户王员外家。那王家的府邸,朱门大户,雕梁画栋,尽显奢华。徐文渊等人上前递了拜帖,等了半晌,才被仆人引进了府中。见到王员外,徐文渊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王员外,久仰大名,今日冒昧前来,是想与您说说咱崇正书院的事儿。”王员外坐在那太师椅上,慢悠悠地喝着茶,眼皮都没抬,说道:“哦?书院的事儿,与我有何相干呐,莫不是来向我要钱的吧?”徐文渊心中一窘,却还是笑着说道:“员外误会了,只是如今书院发展,遇到些难处,想着员外您乐善好施,若能略施援手,那也是一桩功德呀。这书院培养的都是日后能为国家效力的人才,于这一方水土的风化,也是大有裨益呢。”

王员外听了,这才抬眼看了看徐文渊,嗤笑道:“哼,夫子说的倒是好听,可这人才培养,那是朝廷的事儿,我这辛苦挣来的银子,凭啥要往那书院里投呀,我还不如拿去多置些田产呢。”徐文渊赶忙说道:“员外有所不知,那古之贤达,多有捐资办学之举,如那范仲淹范公,置义田以养族中子弟求学,传为佳话,咱这书院如今也是盼着能有您这样的贤达相助呀。”王员外却不耐烦地摆摆手,说道:“范公那是大贤,我可比不上,夫子莫要再费口舌了,我这还有生意要忙呢。”说罢,便叫仆人送客。

徐文渊等人碰了一鼻子灰,心中满是无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王家。回书院的路上,一位执事愤愤地说道:“这王员外也太吝啬了,平日里看着也是个读过书的,怎就如此不通情理呢。”徐文渊却摇头叹道:“罢了,罢了,这世间之人,各有各的心思,咱们再去别家试试吧。”

接下来的几日,徐文渊等人又陆续拜访了几家富户,可结果皆是不尽如人意。有的富户表面上客客气气,可一提到施舍钱财,便顾左右而言他;有的则干脆闭门不见,让他们吃了个闭门羹。徐文渊心中越发焦急,看着书院里那破旧的房舍,想着那些渴望知识却条件艰苦的学子,他夜不能寐,常常在那庭院中踱步,思索着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书院度过这难关。

就在众人都有些灰心丧气之时,书院里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儿。有一位名叫李生的年轻学子,家境贫寒,却极为勤奋好学,他听闻了书院为经费发愁的事儿后,心生一计。这李生平日里就擅长作画,而且画工颇为精湛,他想着自己可否画些画,拿到城中的集市上去售卖,将所得的钱财捐给书院呢。

说干就干,李生利用课余时间,精心绘制了数十幅画作,有那山水花鸟,也有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画面栩栩如生,别具一番韵味。然后,他便在一个休沐日,带着画作来到了集市上,摆起了小摊。起初,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小摊,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懂画的人路过,被他的画吸引住了,纷纷围过来观看,夸赞之声不绝于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