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李象沉默,第二谏,又不行。

李世民不纳。

李象没有就此放弃,再接再励道:“臣还有第三谏。”

“臣请:罢社仓,大建官仓。”李象笃声道。

所谓社仓,就是在天下各州县基层乡里中,除赋税外,每户农民每亩多缴纳二升,由官府保存,凶年用于赈济百姓。

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权是百姓的。

官仓,更不用说,由朝廷官府所建立的,所有权是朝廷的。

李世民皱眉,第一反应就是李象又想效仿故事。

贞观二年他下旨设立社仓之际,马周等群臣带头纷纷反对。

说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惟在百姓苦乐”。

国家需要积蓄是很应该而且很必要的,但应该是“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像隋朝一样,百姓劳苦不堪,却要强行搜刮聚敛,最终都成了敌人的资助,这样的积蓄攒了有什么用?

马周等人之所以反对,是因为社仓制度早在隋朝就破产了。

隋朝百姓缴纳粮食,成立社仓,结果等到了灾年乱世,社仓里的粮食没有了——早就被隋炀帝征用了。

朝廷没信用啊。

社仓制度成了剥削聚敛百姓的手段。

此等冠冕唐皇的话,李世民当然没法反对,于是李世民玩起了套路。

他先是极力赞成马周等人的谏言。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能自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说得比马周等人还伟光正,即百姓不富足,朕这个君王再富足又有何用?

但转头就强推了下去,社仓制度由此在大唐施行。

李世民就是要告诉马周等人,你们说的这些朕都懂,且朕懂得比你们还多。但既然朕知道为何还非要施行,是因为你们看的还不够远,没领会朕的意思。

朕岂是隋炀帝那个亡国之君能比的。

隋炀帝没信用,朕可是信用杠杠的。

表示你们在第一层,朕在大气层。

马周等人还能怎么办,哑口无言。

此刻,李世民初听之下,本能的就以为李象是想效仿马周等人。

但马上便注意到李象“罢社仓”后,还跟着一句“大建官仓”,李世民这下糊涂了,是真的不懂了。

直接从大气层降到了第一层。

那边李象不管不顾,径自说道:“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什么“洛口仓和回洛仓都建于大业二年。洛口仓有仓城,方圆20里,穿3000窖,窖容8000石;回洛仓在洛阳城北,仓城周长10里,穿300窖。如果以当时人均每日二升计算,那么这两个仓的粮食足够四百万人吃整整一年。

什么薛举:因发兵,囚郡县官,开仓以赈贫乏。

罗艺: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

李世民下意识便点头,隋末这一群军阀头头,什么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乃至大唐能起来并壮大,多是占据了隋朝的粮仓。

隋朝之富,最直观的证据,就是遍布天下的大粮仓。

就连大唐都不能免俗,在太原起兵后:开仓大赈饥民……应募者日益多。

但马上李世民便回过神来,看着犹在喋喋不休,头头是道的李象,气得胡子都吹起来了。

好你个逆子......孙。

他大喝一声:“住口,你这逆孙,你昏了头,也欺朕昏了头不成?”

李象一怔,不解的看着他,彷佛在说你干嘛打断我,难道我说错了?

罢社仓不是对百姓好吗?大建官仓难道好处不是更明显吗?

李世民咬牙切齿,真要像李象说得那般,前隋“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揭竿而起,二世而亡”的景象,马上便会在大唐上演,他成了唐炀帝。

李世民咬牙问道:“朕只问你,大建官仓,粮从哪里来?”

“朝廷从民间收购啊?”李象诧异道,彷佛在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官府又不产量,只有百姓才产粮。

且得益于你这个陛下励精图治,贞观四年以来,天下皆丰,百姓手中不缺粮,如今米价才数钱。

看李象犹不明白,李世民恨不得大喝一声,骂醒李象:“天有四季,地有寒暑,粮米钱财所产皆有定数。

且有丰产,便有减产。

天旱水灾,谁人能定?

一旦灾年,官吏为政绩填充官仓,不放且征,百姓可还有活路?

此例断不可开。

逆孙,要真的像你说的那般横征暴敛,都聚集于官仓,大唐灭亡,指日可待。”

隋朝是富裕,官仓储量无数,但那是建立在严刑峻法之上。

百姓再温顺,也没有如此压榨法。

这小儿可知,隋文帝曾规定,“盗一钱则弃市”。不久以后,还觉得处罚不够严厉,又开始鼓励告奸:“行署取一钱以上,闻见不告言者,坐竟死。”

连坐啊,如此才钱粮聚集如山。

此小儿所言,无异于让他重拾连坐之法,不然何以杜绝贪腐之事。

李象撇撇嘴。

时人意识中,财富总量就是有限的——不在官,就在民。朝廷赋敛粮食,那么对应的,民间的存粮就会减少。

李世民犹在气咻咻:“朕还本以为你这孩子是聪慧的,没想到竟如此不晓世事。”

“你......你何其愚也,汝跟那‘何不食肉糜’之晋惠......有何区别?”李世民斥责的声音戛然而止,恍然意识到拿李象做比晋惠帝不合适。

晋惠帝再怎么说也是皇帝,对李象来说僭越了。

李象暗暗摇头,陛下,这天下钱粮可不是有数的啊,天下......大了去了,大唐粮食不够,可以从别处抢啊。

但他只是撇撇嘴,也不解释。

因为解释无用,除非拿出事实证据,不然太过苍白。

李世民见他不吭声,以为意识到错误了。

才长舒一口气,感到有些疲惫,正要挥手让他退下。

李象却再次开口道:“臣还有第四谏。”

说完,不给李世民拒绝的机会。

快速说道:“臣第四谏,请大建藏书馆,遍及天下各州县,乃至一县至少有一座。”

李世民一滞,脸色已经沉了下来。

李象犹在说道:“遍观历代,每逢乱世,民不聊生,图籍亦然。不说项羽焚咸阳,先秦典籍尽丧。单论前隋,其馆藏书足有37万卷,创历代之最。就连炀帝杨广,亦亲自主持编纂图书31部,一万七千卷。

然隋末乱世,到我大唐,经高祖与陛下两次下旨,如今也只收集二十万余卷,足足少了近半数,殊为可惜。

若于天下大建藏书馆,遍布各州县,即使经历兵燹战火,天灾人祸,想来也不至于只存孤本,乃至全毁。”

李世民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最终闭口,长叹一口气。

雕版之术前隋时方才出现,但最初也只是用来印刷佛经,这还是因为隋朝帝室崇佛,有意推动之下,才不惜耗费巨量钱财为之。

如今大唐有他任太子时立的弘文馆,贞观十三年为太子承乾立的崇文馆,还有刚为魏王李泰立的文学馆,另就是藏于宫中深处的秘阁。

这四座藏书馆,加起来也不过藏书二十余万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