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沉思一瞬,马上便想明白了李象话中的意思,李象话语中透露着对李大亮的不确定性。更是一连用了两个听闻,意味着他不了解李大亮。
李象看了李世民一眼,接着道:“臣其实真正想让人替臣送信的是李中郎将,但臣担心李中郎将,所以臣给李大将军只是为了确保万一。”
“担心李安俨什么?”李世民眉头一皱。
李象迟疑下,说道:“臣见过李中郎将曾劝谏太子,应该虚心纳谏,远离小人。其说陛下不失所任,殿下也应守其本分。
因此惹得太子不悦。
故臣猜测其应是忠心陛下的。但又担心李中郎将为朝局考虑,偏袒太子,隐下此事,不将书信送上。
故臣只能选择双管齐下,同时给了两人书信。只要有一人去见陛下,呈上书信,消息就能送到。”
李象话中无不透着两个意思,第一,他不了解李大亮,心存疑虑,第二,他亲眼见过李安俨劝谏太子,猜测他应是忠于陛下的,但也只是稍稍了解李安俨,又担心他太忠心了,太为大局考虑。
因此选择了两人总和一下,他才有信心确保信送到李世民手上。
李象话中有术,没采用一个确定,信任,了解之类的词汇。
这才符合他一个久居深宫,不了解朝政的少年样子。
不然,若是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李世民反而要疑心了。
但李象又话中藏私,不着痕迹暗暗为李安俨添彩。
李世民没有说话,好半天后,面色终于疏缓,应是接受了这个说法。
他训斥道:“以后不要妄加猜测,李大亮生性忠厚,刚直正派。所谓庭争,乃是向朕直言劝谏,这些你接触多了就明白了。”
“李安俨。”李世民停顿了一下,感叹道:“李安俨却曾拿太子之事劝谏过朕,让朕防微杜渐,朕没有看错他,果是忠臣。”
李象心里一松,刚要松口气,没想到李世民突然变脸。
质问道:“今日这一切都是谁教你谋划的?”
听到谋划二字,李象心狠狠一跳,这怎么敢承认。
忙否认道:“没有人教臣。”
“那就是你自己?”李世民冷冷道。
李象面色委屈道:“臣不敢,不得已才如此,实属无奈至极。”
“你何来的无奈至极?”李世民冷笑。
李象沉默下来,眼睛渐渐湿润,声音低沉道:“臣身处东宫,日夜看着父亲堕落,只能出此下策。”
李世民明显不信,喝问:“谁教唆的你如此行事?”
“无人教唆,臣只不过是效仿故事。”
“何故事?”李世民狠狠皱眉,怀疑此儿是在暗指当年的玄武门之变,都是子反父。
这孙子在讽刺他。
李世民脸色彻底冷了下来,眸底一片阴沉。玄武门之变是他的逆鳞。
李象头一次见李世民面色如此难看,他连忙回答,“谷州刺史杜正伦之事。贞观十年,杜正伦劝谏太子无效,无奈将陛下话语告知太子,希望以陛下威严能让太子有所畏惧,收敛一二,或许可以改恶从善。”
李世民面色缓和下来,并微微一窘,这事他做的不地道,盛怒之下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
“还有贞观十三年,西华观道士秦英、会圣观的道士韦灵符,以及还俗道士朱灵感等人,教唆太子行大逆不道之事。陛下也出手处理了秦英等人,并帮太子隐瞒了此事。
臣正是想到了此两事,若说这世间还有人能让太子畏惧肯俯首帖耳的,也就只有陛下了。臣着实是无奈才行此下策,还望陛下宽恕。”
李世民脸色微变,急声道:“你都知道?”
李象低头:“知道,臣身居东宫,又如何不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