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皇帝的老丈人
五月下旬。
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率领西南道兵马两万余人,穿过雁门关进入代州境内和耶律敌禄的骑军汇合。
两军合兵一处共三万多人,其中契丹骑兵一万余人,室韦、女真等仆从军两万人。
随后,辽国大军向忻州方向开来。
得知消息的卫王符彦卿,立刻让人快马禀报给皇帝,同时请求增派兵力支援。
符彦卿麾下驻守忻州的人马不足两万。
而且骑兵只有华州节度使史彦超率领的两千多人。
因此符彦卿希望皇帝能增派一部分步、骑到忻州协助防御。
柴荣自然明白这事的紧要性,当即同意派兵增援,但让哪位将领带人前去,他有些拿不定主意。
攻打晋阳城正处于关键时刻,一时间抽调不出合适的人选。
柴荣为此询问了张永德的意见,想让他从殿前军中举荐一个。
张永德倒是很快就给出了人选。
“内殿直都指挥使李奕,他在高平一战中颇为勇武,且据臣所知,他的骑射本领在殿前军中,也是超群拔类。”
“先帝在时,曾有殿前诸班比射,李都使用两石强弓,以骑射百步外皆中,颇得先帝嘉勉。”
“此番辽国驰援晋阳,卫王若想拦住他们,守城并无大用,唯有交战于旷野。”
“殿前军的诸将中,论骑射和勇武,李都使正当盛年。”
柴荣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就这样,增援忻州的任务落到了李奕头上。
“陛下让我领兵支援卫王?”
李奕没有想到皇帝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
更没有想到向皇帝举荐自己的竟是张永德。
自己和张永德又不熟,他没事举荐自己干嘛?
就算要推也是推赵匡胤出来,毕竟他和赵大的私交不错。
但这些事情都无关紧要了,反正都是出来打仗的,跟谁打不是打?
李奕不相信契丹人都是铜头铁臂,还能砍不透射不穿捅不死吗?
他娘的,干死他丫的!
……
渡过汾水向北数十里,就到了忻州境内,越往北见到的景象就越荒凉。
再向北翻过五台山,穿过忻定盆地后,就是大名鼎鼎的雁门关。
自从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屏障后,雁门关便成了中原阻挡辽国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如今北汉投靠辽国称侄,雁门关对于契丹骑兵来说,就像是自家的大门一样,来去自如。
这日下午。
后周禁军的人马出现在忻州城南十几里外。
正是李奕带人前来支援卫王符彦卿的。
“李都使,距离忻州城不远了,要不要先派人去通知卫王一声。”
李奕扭头看向身旁说话的人,对方是个中年汉子,满脸的络腮胡比马仁瑀还要茂盛。
这一次支援卫王符彦卿,马仁瑀并没有跟着一起,他带着内殿直剩下的人马,留守护卫在皇帝身边。
而柴荣给这支增援队伍任命的副将就是眼前这中年汉子。
李奕点头道:“有劳王都使去安排。”
“末将遵命!”
看着对方的背影,李奕若有所思。
这中年汉子名叫王审琦……没错,就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那位。
不过如今的王审琦还没和赵大熟识到称兄道弟的地步。
两人之间的交集主要来源于赵大他爹赵弘殷。
想想也知道,在高平之战前,赵匡胤只是禁军中的一个小人物。
义社十兄弟里的好几位都比赵大军职要高。
比如这王审琦,先前是东西班都虞侯,现在是铁骑右第二军都指挥使。
赵匡胤曾经还做过他手下的东西班行首。
而十兄弟里军职最高的是李继勋,高平之战前已经是散员都指挥使了。
并且李继勋此时已经年近四十。
说他们和赵匡胤结拜为兄弟那不是扯吗?
后世对于义社十兄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甚至于是否真实存在都没有确切的证据。
最早的记载都是在赵匡胤死了不知多少年后才出现的。
后周太祖郭威搞了个“十军主”,赵匡胤也搞个“义社十兄弟”。
郭威黄旗加身称帝,赵匡胤也黄袍加身。
这模仿的也太到位了……
事实上。
李奕穿越到现在都没听说过赵大在军中有什么十兄弟。
他之前没得罪赵家时,好歹跟赵大还算亲近,有没有义社十兄弟这事,他还能毫无知情?
要说唯一能和赵大称得上亲如手足的只有石守信。
两人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就像是李奕跟马仁瑀的关系。
李奕觉得就算是真有义社十兄弟存在,起码也是等赵匡胤当上殿前都虞侯再说。
那时柴荣决心整顿禁军,赵大在其中出了大力,借机拉拢一批人在身边,倒还说得过去。
“唉,什么时代都要拼爹!”
李奕心下有些感慨。
后世都说赵匡胤是靠自己的本事获得张永德的赏识和举荐。
这才能被柴荣给重用。
这句话确实没错,但却是正确的废话。
禁军中有真本事的也不少,比如李奕自己,凭什么就他赵大能得到张永德举荐?
还不是因为他有个好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