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5年,地球
今年人类文明有两大科技成果问世,一是恒星炮建成进入试射阶段,另一个是火星环球高能粒子对撞器落成,两个月后开始对撞试验。
恒星炮作为“攀登者计划”核心项目,三方组建了庞大的观摩团,整体规模达到了上万人。
为确保达到最佳观赏效果,观测点设在恒星炮发射的垂直面,距离一万公里的地球轨道上。两艘马克舰及各个元首定制隼级元首舰一字排开,谁也不遮挡谁的视线,都满怀激动的等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此时的恒星炮已经开始蓄能,但距离8光分的观测点上,此时还什么也看不到。
但马克舰大屏幕有实时近拍的量子传输信号,在太阳表面一个肉眼可见的亮点逐渐变大,很快就变的有些刺眼。二十分钟后蓄能结束,这是现场听到了解说员播报的声音:
【各位观众,恒星炮能量束已经蓄能完毕并成功发射,现在距离到达观测点还有八分钟时间。由于光速原因,运气好的话能看到一道细细的丝线。十三分钟后它将击中小行星带一颗直径一千公里的靶星,所以想要看到最壮观的一幕,还是要通过中途设置的探测器拍摄画面】
【能量束抵达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倒计时结束,一条长长且匀称的细线从众人眼前一扫而过。不是说威力巨大吗,怎么感觉好像人畜无害一般。
但是这不妨碍观摩团的好奇心,于是人们马上将视线移动到大屏幕上。远远看去好似一条细线,但是通过高速摄影机捕捉到的慢镜头,却是直径达到十公里的高能光束,它如刚出炉的圆形铸铁急速喷出。
由于靶星体型较小,试射只是激发0.5秒钟所形成的15万公里能量束。
剩余的五分钟在人们期盼的心情下,过得尤为漫长。期间只好通过大屏幕,不停的观看着观测点传回实时影像和一些慢镜头。
五分钟后能量束抵达靶星,太空依然安静如初。十分钟后被击中的靶星爆炸所产生的一个亮点传送到观测点。
【各位观众,恒星炮试射成功,请大家观看大屏幕测试效果】
伴随着解说员的播报,恒星炮接触小行星的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
那一刻,众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与眼睛看到人畜无害的景象相反,能量束如同一根通红的铁棒直捣靶星。不等所有的能量灌入,这颗直径达一千公里的小行星便顷刻间崩裂。
【恒星炮威力超过预期杀伤力,根据近距拍摄数据反馈,像这样一颗靶星仅仅需要0.1s激发便能达到摧毁的效果。如果遇到成群物体,通过摆动角度就能实现清扫射击】
说罢,人群瞬间欢呼起来——人类终于有了星系主动防御系统。
操控室内,肖然和伊万诺夫等一众科研人员一起盯着实验数据,此时的伊万诺夫却神情略带遗憾。
“实验虽然达到预期,但是仍有很大缺点”
“伊万诺夫,详细说说你的分析结论”肖然心中不解,测试结果不是挺好的吗。
“能量束在击中靶星后,由于光速太快,八成的能量依然释放到尚未解体的残骸上,形不成贯通伤害以及实现多目标串联打击,只能在一个平面的进行扫射。如果敌人以小型战舰或者牵引小行星形成一道屏障,将会消耗掉第一轮最佳攻击机会。第二次充能时间,敌人可能已经突破小行星带,对火星形成威胁”
“可以像机枪一样点射,设置成三种或四种火力打击模式,比如100毫秒的速射、1秒的正常射速、和1秒以上的扫射。”
“我想表达的关键点不在于此。如果在不了解对方的舰队布局情况如何选择?如果对方有更强的装甲或力场护盾,点射只能是饶痒痒,消耗完第一波能量仍然形不成实质性伤害。”
“这个我到没有想到,在发现对方之前我们已经是对方的目标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只有1-2次攻击机会”
“是的,武器没有问题,在于如何有效使用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否则真就成了摆设。所以刚才我在想还需要两个配套设施,第一在柯伊伯带布置大量隐秘性高的量子探测器,他们可以通过吸附陨石碎片伪装,在第一时间探明敌人舰队大致布局情况。第二在小行星带布置火力校准级打击评估系统,缩小打击范围校准打击误差,自动调整火力配置实施精准打击”
“没错,但是这个工程量很大啊,尤其是在柯伊伯带散布大量的量子探测器。这个工程估计要超过了恒星炮自身了吧”
“枪炮威力再大,打不中都是废品”
“你对自己的项目还真敢评价。行,同意你的意见,但是十年内必须完成!”
“谢谢肖长官!”
两个月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