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这样的赏赐,自然是最高级别的那几人获得。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次赏赐面积之广大,出手之阔绰,耗费之巨大。

然后,刘备就发现——自己瞬间便从暴发户再次变回了杨白劳。

没钱了,怎么办?

人言:没钱,找刘巴啊!

不是刘巴自己有钱,而是人家有办法让你有钱。

而且,人家不是让你辛辛苦苦勤劳致富,成为万元户。人家是无中生有,大变活人,不,大变铜钱!

刘巴有能力让你瞬间成为——暴发户!

辛苦赚钱,还用找刘巴?

刘巴给出的主意——发行“虚值大钱”。

其实就是发行大额货币,重整益州货币秩序——说白了,就是人为地将物价给翻多少倍地上涨!将货币直接贬值N多倍!

按说,这个的行动,纯属于“倒行逆施”了吧,一定会折腾得民怨沸腾不是?

但是,若您真是这样想,那您还真是替古人操了淡心。

因为蜀中自古一片天,人家这里的情况还就是和别处不一样!

首先,蜀中的百姓们吃的粮食基本上是自己种的,穿的麻衣葛衣,也都是自己种植或者野外采来的。

所以,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上的开支,不仅一点额外的开销没有,反而有了多余的,直接拿到市场上去卖掉,还有更多的收益。

而真正采买这些物资的,根本就不是普通 百姓。

第二条,政府对“盐铁锦”实行“专营”制度,一下子解决了新生政权的经济命脉问题。

专卖制度执行之后,政府就能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那些物质,进行合理地价格控制。

但是,对于保证基本生产生活之外的那些需求,价格就不是一般地高了。

所以,对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来说,并没有因为虚值大钱的发行,而增加太多成本,甚至反而有所削减。

因为在盐铁锦没有官营之前,他们得从豪族大姓手里购置,尤其是盐铁两项生活生产必需品,那价格,可不是一般地高!

由此两项,刘备集团迅速在蜀中普通百姓这个阶层上收割了一波实实在在的欢喜,更将自己的府库堆得满满当当,比当初刘璋父子苦哈哈经营好几十年还多!

但是,这些板子,却实实在在地打在豪族大姓的屁股上,啪啪作响。

那又如何?

人家刘备也早想开了,这钱,本就不是无中生有的,不过是从你口袋转移到我口袋而已。

还有,谁叫你们当初反对老子入蜀的?

不收割你们,收割谁?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刘巴在刘备治蜀期间,迅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权人物,堪称“德高望重”又“权柄深重”。

就是这样的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杨仪却与他不和。

而此时的杨仪,正是刘巴的副手。

刘巴任尚书令,皇帝刘备之下,行政第一把手。

杨仪为尚书,副职。

一把手和二把手闹矛盾,一把手自然不可能受到什么影响,受影响的只能是小辈儿杨仪了。

于是,杨仪被调离尚书岗位,遥领弘农太守。

各位,弘农在哪里?在洛阳旁边,就是那个弘农郡,在曹魏的治下。

杨仪这个遥领,其实就是挂了一个虚衔而已。

当时,蜀汉帝国因为偏居一隅,很多大臣都领的是“虚职”,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只能算是一个政治地位的表示。

比如,倒霉鬼魏延的身上,就还挂着一个“领凉州刺史”的头衔儿呢。

在官场上而言,这板子就算是实实在在地打在了杨仪的屁股上了。

但杨仪有没有接受教训呢?

不知道。

很快,就是夷陵之战爆发。

然后,蜀汉帝国进入诸葛亮时代。

而杨仪的职业生涯,也将在此后,有了新的转折,踏上新的台阶。

建兴三年(225年),杨仪被调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战斗在北伐的第一线。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杨仪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大家着实的眼前一亮——原来,牛逼的人,果然都是有本事的人。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杨仪在军中帮助诸葛亮制订规划,筹措粮草,执行律法。

他的风格是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根本不需要主帅诸葛亮操什么心思。

由此,杨仪深得诸葛亮的赏识,每逢出兵,必带杨仪。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军中,杨仪对于诸葛亮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人。

但是,杨仪的缺点也在此期间,暴露得异常突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

和杨仪矛盾最突出的人,就是魏延。

诸葛亮军中,文事方面,依仗的是杨仪,武事方面,依仗的是魏延。但这二人之间,却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闹得最严重的时候,魏延说不过杨仪,气急败坏的魏延,就拔出佩刀,在杨仪面前直晃悠,说要杀了他。

而杨仪呢,这个时候却就是哭,大哭,泪流满面地嚎啕大哭。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为此,魏延多次受到诸葛亮的批评。

魏延的人品就是在这个时候被败光的。

诸葛亮为此也是挠破了头。估计后世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伟大英明神武智多近乎妖的诸葛亮大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闹心事儿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此言不虚!

还好,军中随军长史费祎口才了得,他本来就是三国时期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外交家之一,常常在杨仪和魏延之间斡旋。

因此,这二人闹归闹,总算没有耽误了军机大事。

……匆匆返回成都的路上,杨仪思绪万千。

诸葛丞相的去世,自然是一件让人伤悲的事情,但未尝不是自己的机会。人固有一死,谁也不能例外。而蜀汉帝国的后诸葛亮时代,注定将是我杨仪的时代。

一想到诸葛亮,杨仪的心里就不由得一阵疼。

自己受丞相托孤之重,可不仅仅是将大军带回来这么简单,谁都知道,诸葛丞相是将蜀汉帝国的未来,都压在了自己的肩膀上啊。

我该怎么办呢?

很遗憾,关于蜀汉未来的大政方针,丞相却一句也没有交代,不知道是丞相病躯严重,脑子糊涂了,忘记了交代,还是其中还有其他隐情,是自己不知道的?

不至于吧。

千钧重任呵,系于一身啊。

杨仪不由得有种背负泰山如履薄冰之感。

杨仪不由得又想起了魏延。

一想起这王八蛋,便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情涌上杨仪的心头。

魏延这老王八蛋总是依仗军功无双,仗势欺人,而且欺人太甚!这不,老天开眼,丞相临死前,将魏延给“算计”了,为自己除去平生第一大政敌。

这下好了,在军中,再无第二个魏延出现,为自己将来执掌大军铺平了大路。

诸葛亮丞相对自己是真好。

北伐,要不要继续呢?

这是一个非常烧脑的难题。

北伐,意味着蜀汉民生将更加艰难。但不北伐,则意味着自己抛弃了诸葛丞相的遗愿——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另外,蒋琬和费祎该怎么安排的问题,也很是让他烧脑。

诸葛亮时代,蒋琬是丞相府留守长史,代表丞相处理内政。自己是随军长史,协助丞相处理军中事宜。二人是平级的关系,一个主管内政,一个主管治军,说不上孰轻孰重。

但现在,自己却成了丞相托孤大臣,位置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不知道这蒋琬蒋公琰会不会服从自己?

不知道他是否愿意接着做自己这个未来丞相的留守长史?

而若继续让他做丞相府长史,自己又会不会被他架空了?

蒋琬蒋公琰可也不是好相处的人。

那是一个表面随和的家伙,但骨子里的高傲,根本就掩饰不住,明眼人都不知道?

费祎倒也还好,他本来主打的就是外交这一块儿,继续做就是了。蜀吴邦交,必须维持,这是雷打不动的,也算是继续诸葛丞相的政治路线不变形不走样吧。

“姜维——”杨仪又想起这个所谓的诸葛亮的关门弟子了,“和姜维一定要搞好关系!只要姜维坐得稳,军中也就是我杨仪的天下了。”

对于姜维,杨仪一点也不担心的——因为姜维在蜀汉军中也好,在蜀汉政坛也罢,其实就是一个无根之人。

这样的人,好对付,稍微假以颜色,必定恩同再造。

其实,姜维之所以被诸葛亮异常器重,只是与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有关。诸葛亮北伐路线主打的是先占陇西,再入关中。

姜维是陇西名人,在陇西拥有相当的威望。

既然你姜维以诸葛丞相的关门弟子自居,自己这个托孤大臣,与诸葛丞相的关门弟子相互照拂,不正好是天经地义的么?

军中再无魏文长,剩下的都是年轻一代的将军们了,自己的威信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当初和魏延闹的时候,自己经常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哭,给那些将军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此一时彼一时也。

身为男儿大丈夫,一朝权在手,当把令来行,一哭二闹三上吊,那算得了什么?

当年的淮阴侯韩信不还受过胯下之辱?

自己受这点窝囊气,又算得了什么呢?

更何况,魏延这个王八蛋,不就是被自己的眼泪给整得里外不是人?

诸葛丞相临死前,将魏延“抛弃”掉,不正是自己的眼泪给哭出来的?

如此说来,也就等同于自己“哭死”了魏延!

想到此,杨仪不禁有些洋洋自得了。

抬起眼,看看蜀中景秀风光,杨仪不由得叹一句:“好美的一个深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