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京城的琉璃瓦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辉。苏婉晴在一次偶然的宫廷宴会上,再次遇见了那位以诗才着称的宫启。
宴会上,乐声悠扬,舞姿翩翩,宾客们或交杯换盏,或低声细语。苏婉晴身着淡雅的宫装,独自坐在一角,心中仍存有一丝对过往流言的淡淡忧虑。
突然,一阵清朗的笑声打破了周围的喧闹,苏婉晴循声望去,只见宫启身着一袭白衣,如同从画中走出的谪仙,正与人谈笑风生。他的笑容温暖而明亮,仿佛能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
他身姿挺拔,如同青松立于山间,既显挺拔之姿,又不失温润之感。一袭洁白无瑕的长袍轻轻披挂于身,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摇曳,宛如流云般飘逸自如。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那精心修剪的乌发上,闪烁着柔和而神秘的光泽,更添几分超凡脱俗的气质。
面容更是英俊非凡。他的眉宇间透露出一种淡然与从容,仿佛是历经世事而不改其志的智者。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闪烁着智慧与温柔的光芒。鼻梁挺直,如同雕刻家精心雕琢的线条,为他的面容增添了几分立体与刚毅。唇边总是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和煦,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亲近。
他的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一种贵族般的高雅与从容。无论是与人交谈时那温文尔雅的风度,还是独自沉思时那静谧如水的气质,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深邃。在人群中,他总是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焦点,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与赞叹。
苏婉晴的心不禁微微一颤,她与男子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数年前的花园对诗。他的一首诗让她心生敬意,两人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命运弄人,此后他们便各奔东西,再未相见。
此刻重逢,苏婉晴的心情难以言喻。
“在下宫启,承蒙皇恩浩荡,得幸于翰林院供职,专事修史编文之职。”他缓缓开口,言辞间流露出一种对皇权的尊敬与对自己职责的认真态度。
“翰林院乃国家文学之府,能在此地耕耘,实乃我辈文人之幸。”他继续说道,眼中闪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的光芒。
“平日里,我虽忙于公务,但亦不忘诗词歌赋之雅趣,常与同僚切磋琢磨,共同探讨文学之精髓。”宫启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与敬畏,让人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艺术的无限追求。
“至于我个人的才情,不过是略通文墨,偶有拙作,幸得诸位友人抬爱,方能在京城之中略有薄名。”他谦逊地表示,对自己的成就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与谦虚的态度。
苏婉晴聆听着宫启的介绍,心中不禁对他更添了几分敬意。她深知翰林院乃是国家重地,能在此任职者必是才情出众、品德高尚之士。
在某一刻,宫启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微妙的变化,他仿佛突然间忘记了与苏婉晴之间的过往,以一种客套而疏离的方式与她交谈。
“这位姑娘,看您气质非凡,定非等闲之辈,不知可否告知芳名?”宫启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陌生感,他微微欠身,行了一个礼貌的宫廷礼节,却未流露出任何相识的痕迹。
苏婉晴闻言,心中不禁微微一怔。她抬头望向宫启,那双曾经熟悉的眼眸此刻却显得如此陌生而遥远。她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轻启朱唇:“小女子苏婉晴,幸会宫公子。”
宫启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几分客套与疏离:“苏姑娘之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容,实乃三生有幸。”他说得滴水不漏,却也让苏婉晴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宫启始终保持着一种礼貌而疏远的距离。他询问着苏婉晴的近况,却从不提及两人之间的过往;他谈论着诗词歌赋,却似乎总是在刻意回避着与苏婉晴共有的那些回忆。
当宫启决定展现自己的才华时,整个场合仿佛都被他的光芒所笼罩。他以一种自然而不张扬的方式,将自己的文学造诣与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宴会渐入佳境,宾客们或低声细语,或欢声笑语,享受着这难得的欢聚时光。突然,一位宾客提议道:“听闻宫公子才情出众,何不借此良机,让我们一睹您的风采?”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众人的附和与期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