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记住了,波蒂奥雷克上将。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

“是,陛下。这一次,我绝不会辜负您的期待。”

1913年9月3日。

晨曦初现,奥斯卡·波蒂奥雷克率领的奥匈军再次跨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德里纳河,对塞尔维亚军队发动了第三次进攻。

奥匈军的目标是迫使正在奥匈属地伏伊伏丁那(Vojfodina)发动攻势的塞尔维亚军撤回本土,以保卫奥匈帝国的领土。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他们要攻陷贝尔格莱德,彻底毁灭塞尔维亚,以此完成对弗朗茨·约瑟夫的复仇。

“轰!轰隆!”

“进攻!进攻!把那些塞尔维亚杂种赶回他们的老巢!”

“再也不能让祖国和陛下面对耻辱!”

与前几次战斗的狼狈不堪不同,这一次,奥匈军和波蒂奥雷克目光凶狠,倾尽全力发动攻势。

他们不仅在第一次、第二次攻势中惨败,还让塞尔维亚军队展开了反攻。这一次,无论如何,他们必须洗刷过去的屈辱。

更何况,作为指挥官的波蒂奥雷克已收到弗朗茨·斐迪南的严厉警告——若这次仍旧失败,他将被解职。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将士兵们不断推向前线,与塞尔维亚军死战到底。

“普特尼克元帅!德里纳河方向的奥匈军源源不断地涌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防线很快就会被撕裂!”

“......都是我的错。我就该坚决反对首相的进攻命令。”

面对德里纳河前线传来的紧急求援,正在斯雷姆(Syrmia)指挥作战的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元帅(Radomir Putnik)脸色阴沉,低声喃喃。

事实上,塞尔维亚的斯雷姆攻势并非他们自愿发动的。

奥匈帝国的斯雷姆地区与塞尔维亚之间隔着萨瓦河,而塞尔维亚军不仅缺乏弹药,甚至连架设跨河桥梁的能力都没有,更别提越过河流发起攻势了。

“首相,俄罗斯人还在不断催促我们进攻。”

“该死,什么进攻?!我们连自己的国家都快保不住了!他们要是想让我们发动攻势,就先给点支援再说!”

但随着东普鲁士战局的急剧恶化,加利西亚战线陷入僵持,俄罗斯开始不断向塞尔维亚施压,要求他们对奥匈军发起进攻。

俄军认为,如果塞尔维亚能从后方打击奥匈军,就能动摇加利西亚战线上的奥匈防御。

塞尔维亚总理尼古拉·帕希奇(Nikola Pa?i?)对此感到为难,多次要求俄罗斯先提供支援。但正面临燃眉之急的俄国,他们非但没有提供援助,反而威胁塞尔维亚——若不进攻,就切断所有支援。

“唉......普特尼克元帅,发动进攻吧。”

“明白了,首相。”

最终,塞尔维亚政府屈服于俄罗斯的压力,下令普特尼克发动斯雷姆攻势。

普特尼克虽有犹豫,但还是遵从了命令。

“这不是为了追击撤退的奥匈军,这是为了谨慎!”

但也许是之前成功击退奥匈军太过轻松,让他心存侥幸,以为能趁机扭转塞尔维亚的危局。可他却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虽然奥匈军在战场上表现不佳,但他们的军力和装备仍远胜于塞尔维亚。

正是这份轻率的自负,最终导致了斯雷姆攻势的失败。

而现在,波蒂奥雷克率领的奥匈军正再次从西部边境卷土重来,剑指塞尔维亚。

“放弃斯雷姆,立即撤军,全军向德里纳河集结,阻击奥匈军!”

“是,元帅!”

清醒过来的普特尼克迅速向参谋下达命令。

塞尔维亚的命运岌岌可危。

此刻,比起后悔,他们更需要行动!

......

普特尼克的行动迅速。

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斯雷姆攻势,将军队转移至德里纳河流域的洛兹尼察(Loznica),并计划通过堑壕战阻止蜂拥而来的奥匈军队。

这便是后来被称为“德里纳河战役(Битка на Дрини, Bitka na Drini)”的开端。

——哒哒哒哒哒哒哒!

“啊啊啊啊!”

“波蒂奥雷克将军,伤亡太过惨重!”

“不能撤退!哪怕死在这里,也要继续、继续、继续向前推进!”

战斗的惨烈程度,即便相隔数十公里,依然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

奥匈军与塞尔维亚军仿佛没有退路一般,正面交锋,残酷的堑壕战每天都吞噬着数百、乃至数千士兵的生命。

“呃......呃啊......”

“a...anyu(妈、妈妈)......”

奥匈士兵们被塞尔维亚军的子弹击中,倒地哀嚎,脏器外溢,最终在痛苦中死去。

无论是奥地利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还是捷克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平等地死去。

奥匈军队内部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至少在成为尸体后已不再是个问题。

“不能后退!若是连这里都守不住,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已故的弗朗茨·约瑟夫陛下?给我继续冲锋!”

然而,尽管波蒂奥雷克对塞尔维亚的复仇热情高涨,但他的指挥才能却远远配不上他的野心。他无视惨重的伤亡,不断命令士兵们冲入塞尔维亚军的堑壕。

其他奥匈军官的态度也如出一辙。

他们原本就因在塞尔维亚战线和加利西亚战线上的失败,屡屡被视作“没用的亲戚”,每天都被与精锐的德军相提并论,羞辱得体无完肤。

因此,这一次,他们必须取得成果,不惜一切代价。

当然,这只是高层的想法,而那些被迫端着步枪冲锋的前线士兵,则只能咬牙切齿地瞪着拿枪逼迫他们冲向死亡的军官,拼死向塞尔维亚军扑去。

——嗡嗡嗡

“敌机来袭!”

“趴下!”

——轰!轰隆!

另一方面,塞尔维亚军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

德意志帝国不仅为支援奥匈军,抽调了部分原本用于西线的物资,还在坦能堡和马祖里湖大捷后,调拨了一部分东线的空军至塞尔维亚战场。

塞尔维亚军不仅要面对冲入堑壕、手持机枪的奥匈士兵,更要承受头顶不断倾泻子弹、炸弹与火箭弹的德军战机的袭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