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未受灾的地区粮食产出都是定量的,他们自己够吃就不错了,能分出小部分卖给朝廷赈灾,说明已是丰收。”
“可若是他们再遇到灾害呢?那恐怕,南方的灾情真就控制不住了。”
“只会重蹈覆辙!”
“除非……”
赵如风话音一转:“除非,各大世家门阀愿意无条件供应灾民三年,才可能让灾民彻底恢复过来。”
“以后再受灾,往复循环。”
“那样,就像他们说的,灾情能有效控制,也就不需要南人北迁了。”
“想必在场的官员们,也都是为国为民的好官,愿意贡献出家里余粮救助百姓。”
卧槽。
所有文官脑子都是懵逼的。
又是王炸!
丞相杀疯了。
开阳伯用实际情况来反驳程响,丞相就用实际情况来回绝。
而且丞相说得更在理。
十人的饭碗,的确养不活三十人。
但让世家出钱供养灾民,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秦浩说得坑世家。
你世家不是要反对么,来吧,咱们看事实说话。
你们有能力赈灾,咱们不南人北迁也无所谓。
于是乎。
立刻就又一群世家文官开口反驳说赈灾是国家的事情,他们家里也没有余粮一类的话。
赵如风都懒得搭理他们。
这些话,连给他破防都做不到。
一群武将此时看赵如风那个亲切啊。
心里在给赵如风加油打气。
快快,别停啊,怼死他们。
开阳伯深呼吸开口:“赵侍中,其实从其他地方调用建材灾后重建,并不需要太多银钱,国库承受得住。”
“况且,来年还有税收回收进国库,足矣朝廷赈灾所用。”
赵如风淡淡问:“开阳伯,抛开此事先不谈,我问你,遇到困难,是年年赈灾好,还是一劳永逸好?”
开阳伯回答:“一劳永逸。”
赵如风点头:“好,我再问你,一棵树木长成,需要多久?”
开阳伯回答:“几年到几十年。”
“那就是了,灾区哪怕重新种树,至少几年十年没有树木可用。”
“若是让他们用掉没受灾地区的木材,那没受灾的地方怎么办。”
“非要说等到没受灾的地区,也出现冬天无木头可用于取暖那一刻,才幡然醒悟?”
“此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开阳伯继续道:“那我们可以从北方砍伐树木,运送到南方。”
赵如风笑了:“这不还是要派人去北方?”
“与其一次次运送消耗人力物力。”
“不如趁此灾情,南人北迁,发展北方。”
说完赵如风对宣德帝道:“陛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此次灾情是个机会,一个能让百姓自愿去北方的机会。”
“大京皇朝如今面临的不是灾情,而是产能不足。”
“能种植的良田有限,粮食产出不足以供养全部大京百姓,更无法抵抗未知的灾情。”
“只有南北一起建设,百姓才能种出更多粮食,增加产能。”
“以后再有灾情,南北互助,才是长久之计。”
“至于南方流失的人口,想必五年十年后,会有更多孩童生下来,等到灾区树木长成,这些年长大的孩童,让他们重新建设曾经的灾区,岂不更好。”
“话再说回来,建设北方,也能更好地为陛下守护北方边境,只要君臣百姓万众一心,才能彻底消灭回茴,创建太平盛世!”
说完赵如风还不忘问一句:“开阳伯,你觉得呢?”
开阳伯心态炸了啊。
什么话都让你说完了。
让我觉得有用么?
今天赵侍中是怎么了。
像个战神。
怼得他无话可说。
终于,杨国公向前一步,开口了。
“陛下,赵侍中所言虽有理,但南人北迁一事,涉及之广,还需从长计议才是。”
众多文臣附和。
都希望宣德帝从长计议。
这是文臣的终极大招,拖时间。
就是给自己时间去想如何应对。
宣德帝颔首对赵如风道:“赵爱卿能如此为国为民,朕甚是欣慰,南人北迁一事,你便写个详细计划呈上来。”
赵如风回答得铿锵有力:“臣领命。”
他知道今天怼得够多了。
这一番话,足矣惊醒世家门阀。
是时候见好就收。
新的国策,也需要更多次的拉扯,才能从反对者身上找到新国策的更多缺点,等面面俱到后,推广起来,才能更顺利。
更何况前方还有一座门阀世家这样的大山,他必须要稳扎稳打。
退朝后。
御书房。
赵如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抱住宣德帝的腿。
“陛下,今天你不带臣一起去,臣就撞死在御书房。”
宣德帝无比嫌弃,他用力甩腿,还让海公公阻拦赵如风。
但就是甩不开赵如风。
宣德帝算是见识到了,文化人一旦耍起流氓,太可怕了!
“好,好,朕带你去,朕带你去还不行。”宣德帝妥协了。
赵如风当即一咕噜站起来,神色平静道:“陛下您先请。”
宣德帝叹了口气。
这个无赖啊。
就在两人准备去***府邸时候。
门外传来声音。
“禀陛下,太子、翼国公、郑国公、首辅严世蕃求见。”
“……”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