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朝局隐隐重新陷入僵持的时候,忽然又又又有太监,通过通政司露布上书,大谈起朝政的事情。
虽说之前谷大用和毕真露布上书的事情,已经让大家很熟悉了,但是不少文官还是出离的愤怒了。
外朝的事情,那些内朝宦官有什么资格参与?
这帮家伙还有没有一点点的边界感?
鉴于之前的两次露布上书都很有料,众臣们骂骂咧咧之余,齐齐呼喊,“瓜来!”
等到众臣们将从通政司得来的抄本展开,瞧见上书的那个名字,不少人都有些意外。
居然是他。
居然是那个自从平叛归来,就默默回到自己狗窝,不争也不抢的陆公公。
这个人……,也还行吧。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于是众人耐着性子继续看了下去。
接着,众人不出意外的看到了“边宪、萧翀案”和“马中锡案”。
这两件事牵扯到很庞大的利益,不管各个派系的人都盯得很紧。
可惜他们翻了半天,也没看到能左右这两大案的新料。
反倒是陆訚从这两个案子,引出了另一个观点。
陆公公颇具人文关怀的提到了,那些殉城的基层文官。
而且作为一线指战员的陆公公,并不认为他们是被迫殉城的,而是觉得他们是在心中的气节感召下,宁死也不肯从贼,所以才主动殉城。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很多不肯从贼的文人士子,贞洁烈妇。
陆公公大声疾呼,难道这些没有为官,也没有守城之责的人,也是因为朝廷的命令才殉城的吗?
所以一脸正气的陆公公觉得,这一定是因为儒家教化的功劳,不接受反驳。
那些原本把关注点放在能不能找到政敌黑料上的官员们读到这里,忽然就感觉……
舒坦了!
这、这满满的情绪价值啊!
也正是陆訚这么一说,不少之前还懵懵懂懂的官员们才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不少基层官员被迫殉城,虽然听上去很可怜,也很容易博得同情,但是事情继续撕下去,却暴露了上位者赤裸裸的倾轧压迫。
下位者虽然值得怜悯,但也就是值得怜悯而已。
这样一来,文官阵营在整体上还是大失分啊!
没想到这陆公公说话这么好听,一下子就把事情拔高到了气节,并且谈及这是教化的功劳。如此一来,反倒以这场危难,成了教化百姓的试金石。
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迫不及待的往下看了去。
就见接下来,陆公公以一个平平无奇的二十万大军指战员的身份,依次讲了他平叛过程中听说的那些故事,一个个的列举了面对乱贼时,那些文官或者读书人充满气节的行为。
最后陆公公又为此惋惜,认为这次平叛他虽然位居首功,但是也遮掩不了礼仪教化之德。
如今看到礼部尚书的位置空悬,就连恩科的事情都一拖再拖,终于忍不住出来想说点什么。
所以他希望朝廷能尽快选用品行卓著,刚正不阿,德才兼备的贤臣。
朝廷的官员们向来都是政治敏感的,刚才还看的浑身舒坦,但是一看到这么有指向性的话,他们立刻就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礼部尚书这等官职必须要出自廷推,需要的是各方意见的表达,最后形成共识和妥协。
但这是外朝的事情,和他一个内廷宦官是没有关系的。
就算陆訚说的再好听,也不能由他坏了规矩!
何况,若是礼部尚书是由宦官推举出来,绝对会让人笑掉大牙。
但是有陆訚之前的东西打底,不少人倒也没那么抗拒,于是顺势看了下去,想瞧瞧和陆訚勾结的到底是哪个家伙。
结果等看到陆公公推出来的人选,所有正在看那文书的人,都不敢置信的揉了揉眼睛。
竟然、竟然是谢迁!
陆訚还列出了推荐谢迁的几大理由,首先谢迁乃是状元,品级也够,当年还曾经担任内阁大学士,符合这个职位的硬性条件。
其次,谢迁本身的声望足够高,担任礼部尚书能够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再次,谢迁娴熟政务,能够顺利的接手礼部的工作,不至于影响这次广收关注的恩科取士。
众官们读完之后,仍旧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道理我都懂,但是你难道不知道谢迁正是和内廷的刘瑾斗争失败,才离开朝堂的吗?
你一个大宦官,居然举荐谢迁,你脑子里在想什么?
难道你不考虑自身的立场吗?
这也、这也太实在了吧!
这陆公公真的是……,傻白的让人心疼。
就在一片“心疼陆公公”的舆论中,杨廷和一系的人,是最先意识到不妙的。
谢迁那可是老资历的内阁大学士,而且也是因为刘瑾才被排挤走的。
那么刘瑾倒台后,身体倍棒,一口气还能上五楼的谢老爷子,为什么就没得到起复的机会呢?
原因当然是,已经站在那个位置的人,不想让他回来了!
如果谢迁回来,以他的资历能力,朝野威望,只怕瞬间就能盖过杨廷和。
这特么就是请回来个爷爷啊!
为了一个礼部尚书,闹到这个份上,不至于不至于啊。
这些心思,不少人都心里明白,却根本不能宣之于口,毕竟大家还是要脸的。
但现在陆訚这个内廷太监,跳出来力挺谢迁,就让杨廷和一系双倍尴尬了。
谢迁的江湖地位和威望且不提了,现在连敌对阵营的太监都称赞谢迁的品行才能了,那再有人站出来反对,肯定会狠狠的掉一大波声望的。
吏部尚书杨一清稍微迟钝了些,但也很快意识到这是猛干杨廷和的良机,于是果断出来站队,支持陆訚的提案,要求朝廷起复谢迁!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