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凌逸尘身着朝服,心怀忐忑却又佯装镇定地步入朝堂。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似有风云涌动。贾似道的亲信率先发难,出列弹劾道:“陛下,臣听闻那凌逸尘在城外大兴工坊,耗费巨资,却未给朝廷带来半分实利,反倒是扰得市井工匠人心惶惶,失业者众多,长此以往,我朝经济必将崩溃,恳请陛下下令关停这些工坊,以平民怨!”说罢,还得意地瞥了凌逸尘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你今日算是栽了”。
凌逸尘闻言,不慌不忙地出列,恭敬地向宋理宗行了一礼,说道:“陛下,臣所建工坊绝非如这位大人所言那般不堪。陛下圣明,如今我朝工业之落后,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臣设立工坊,改良织机与冶铁之法,正是为我朝之兴盛寻得出路。且看这新型纺织物,其质地细密柔软,价格却更为亲民,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百姓们皆赞不绝口,可谓是‘物美价廉’;再看这钢铁,质量上乘,已被用于军备制造,大大提升了我军武器的坚韧程度,犹如为我朝军队披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如此种种,皆为工坊所带来的益处,不仅增加了税收,还增强了我朝的实力,实乃‘一举两得’之举。”说罢,他命人将工坊的账目明细以及各地商人的订单呈上,以详实的数据和确凿的证据证明工坊的价值。
宋理宗坐在龙椅上,眼神威严地扫视着朝堂众人,双手轻抚龙椅扶手,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凌爱卿,你所言之事,朕也略有耳闻。这工业革新之事,关乎我朝之兴衰,不可小觑。然朕听闻各方说法不一,这其中究竟实情如何,你且细细道来,莫要有所隐瞒。”宋理宗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朝堂上回荡,让人不敢轻视。
凌逸尘再次恭敬地拜倒在地,回道:“陛下,臣自当知无不言。臣设立工坊,旨在引进新技,提升我朝工业水平。以纺织为例,臣改良织机,使织物产量大增,且品质更优,百姓对此颇为喜爱,市面上销量甚好,这不仅繁荣了商业,还为朝廷增加了赋税,可谓是利国利民之举。冶铁方面亦是如此,新的鼓风技术与焦炭炼铁法让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如今军备制造得以改进,我朝军队之实力亦有所增强。臣一心只为朝廷社稷着想,愿效‘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之志,绝无半点私心,请陛下明察。”
文天祥见状,出列说道:“陛下,臣近日有幸参观了凌大人的工坊,其运作有序,技术革新之处令人眼前一亮。凌大人此举乃是高瞻远瞩,若能持续发展,我朝工业必将兴盛,犹如那初升之朝阳,光芒万丈。”江万里也紧接着附和:“正是,陛下,臣也以为凌大人的工坊乃是为我朝之未来奠基,不可因些许流言蜚语便轻易关停,当给予支持,助其发展壮大。”杜范也出列进言:“陛下,臣观凌司农少卿所为,皆是为了我朝之长远计。其工坊之兴,带动了诸多产业,于国于民皆有大利,当鼓励之,而非打压。”
贾似道见势不妙,连忙上前说道:“陛下,万不可被他们的片面之词所迷惑。这凌逸尘所行之事,虽看似有利,实则暗藏隐患。谁能保证他不会中饱私囊,以工坊之名行利己之实呢?”他言辞恳切,眼神却闪烁不定,试图再次扭转局面。
凌逸尘心中暗自鄙夷贾似道的阴险狡诈,但表面上仍恭敬地回应:“贾大人莫要血口喷人。臣一心只为朝廷着想,所做之事皆可受陛下与诸位大臣的监督查验。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工坊的发展定会为我朝带来福祉,绝不会有任何私心杂念。”
宋理宗听着众大臣的争论,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若有所思地看着下方众人,沉思良久后说道:“此事关乎重大,朕需细细斟酌。凌逸尘,朕念你一片忠心,且看你所言也有些道理。朕便给你些时日,限你在接下来的月余时间内,进一步完善工坊事宜,若真能如你所言带来诸多益处,朕自会大力支持;若有半分差池,你便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凌逸尘连忙跪地谢恩:“陛下英明!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望。”他心中明白,虽然暂时逃过一劫,但接下来的日子里,必须更加小心谨慎,加快工坊的发展步伐,同时防范贾似道的暗中破坏。
退朝后,凌逸尘与文天祥、江万里、杜范等人一同走出朝堂。文天祥拍了拍凌逸尘的肩膀,低声说道:“凌兄,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但你放心,我等定会全力相助,与你一同为我朝的工业发展努力。”凌逸尘心中一暖,拱手道:“多谢文兄、江兄、杜兄,有你们的支持,我凌逸尘便更有信心了。”
在凌逸尘的不懈努力下,在文天祥、江万里、杜范等大臣的支持下,南宋的工业逐渐突破了重重阻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工坊生产的各类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通过海上贸易之路远销海外,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充实了国库。工业的繁荣也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带动了商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繁荣,同时为军事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使得南宋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拥有了更坚实的后盾。
而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也在不断地积累着工业技术应用和经济发展策略方面的经验。每一次技术的改良、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项策略的制定,都被系统精准地记录和分析,进一步拓展了其功能边界,使其能够为凌逸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提供更加全面、精准、高效的指导和支持,助力他继续弥补宋理宗时期的诸多遗憾,书写属于南宋的辉煌篇章。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