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二人不仅“心源无异端”,精神调试契合,而且在生活当中,也是相互扶持,倾情相助。在元稹被贬江陵不久,其母亲病逝,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官员在长辈去世后需要辞官回乡守孝三年,以示对家庭责任及孝道的重视,史称“丁忧”。丁忧期间是没有俸禄的,在元稹生活困苦的时候,白居易挺身而出,倾囊而出资助元稹度过难关,在好友最失意的时期,成为其最强有力的支撑。
而在五年后,白居易母亲坠井去世,白居易回乡为其母亲丁忧时期,元稹知其生活困难,元稹“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尺缱绻。”元稹一年中三次寄衣食资助白居易,数额高达他当时半年的俸禄。得此挚友,一生足矣。
元白二人之间,惺惺相惜数十年却无关风月,或许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友情吧,这个地球有几十亿人,与我们每天擦肩而过的又有无数多,但两个人处在同一频率那是有多么难得啊。
纵使朋友千万个,但亦难有一两个知己。更何况现在的人朋友都不会多,更别说知己了。以前通信极不发达的时代,元白二人都可以做到“天涯若比邻”,而现在我们有的通信极度发达,手机、邮箱、微信、网络,联络无一不方便,交通有飞机、高铁、汽车,无一不快捷,但两个同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却可能几年都不会见一面。
所以元白二人的友情才让我们现代人为之侧目。我们也多么想能在人生路上遇见一两个知己,他懂你的辛酸隐忍,懂你的落寞孤寂,在你春风得意之时,陪你欣喜,在你跌落低谷时,予你鼓励及帮助。
这种无私、真诚、纯粹的友情或许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说过: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元白两人,互为对方的投影,所以有着让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默契:
元和四年(809年),春。
31岁的元稹当时任职监察御史,奉命出使东川。途经梁州(今汉中一带),夜宿汉川驿,梦见与好友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及慈恩寺,足足戏耍了一夜。直至天色将晓,亭吏传呼备马,梦境方断。
醒来后的元稹就此题诗一首,寄往当时在长安的白居易:
《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时,千里之外的长安。
慈恩塔下,柳垂金线,曲江池畔,桃吐丹霞,赏春踏青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好友李杓直随着人群一番游江攀塔后,转入附近酒家,推杯换盏,谈天说地。
忽然,白居易毫无来由地停住了话头,呆怔片刻后,起身行至柜台前,拿起店里油腻腻的记账毛笔,对墙挥洒: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后提笔而立,喃喃自语:
算起来,微之今日应该到梁州了吧?
半个月后,白居易收到元稹来信,一看落款日期,白居易大腿都拍红了:
天哪,怎么可能这么巧?!
旁边的白行简斜睨了一眼,瘪起了嘴:
啧啧,这心灵感应,这默契,你俩做亲兄弟好了。
这也不怪亲弟弟白行简羡慕嫉妒,这世间的事,哪有巧合到这般程度的?
在异地相隔千万里、不可能即时沟通的古代,两个人对彼此的牵挂和想象,竟同时达到了百分百的重叠度:人物、地点、事件,严丝合缝。
以至于千年之后,围观群众们依然忍不住发出声声天问:
啧啧,这哥俩是好到什么程度,方能如此千里神交?
或许吧,世间最好的友谊,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像白居易与元稹一样。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