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典故的出处。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是如此,明明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却不知道见好就收,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说心比天高。本来已经到了顶峰,还奢望着更高,结果,砰的一声摔了下来,一命呜呼。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一个人能够知足,那他就会经常处在快乐之中。一个人如果不知足,就容易滋生贪念,在贪念的驱使下,就有可能做不该做或不能做的事,结果往往被贪念所害。
相传,有个樵夫,每天打好柴后,都要在一个小小的水凼边就着清冽的山泉吃饭。水凼里有一条蚯蚓,樵夫不小心掉了一粒饭在水凼里,蚯蚓一口将其吞下。樵夫又扔了几粒下去,都让蚯蚓给吃了,樵夫感到了一种乐趣。从此以后,樵夫每天在水凼边吃饭,也每天扔些饭粒下去喂蚯蚓。时间长了,蚯蚓越长越大,饭量也越来越大,樵夫扔半个饭团下去也喂不饱它。这天,樵夫对着蚯蚓说:“蚯蚓呀蚯蚓,我就是一个樵夫,每天打一担柴下山卖了,那点钱只够我和母亲勉强吃饱钣,我把一半的饭团让你吃了,我就吃不饱,没力气打柴,换不来钱,不但我要饿肚子,我那双目失明的母亲也要跟着我饿肚子,我真的再也养不起你了。”
蚯蚓似乎听懂了他的话,瞬间消失。打那以后,樵夫再也没见过这条蚯蚓,虽然他每天还是在水凼边吃饭,也注意观察,就是不见蚯蚓的影子,甚至他还沿着溪流向上向下寻找,也没找到那条自己养大的熟悉的蚯蚓。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过去了一年多的时光,樵夫的生活依然是每天打柴养活母亲和自己,而蚯蚓再也没出现过。
这天,樵夫梦到了那条蚯蚓,这时的蚯蚓已经长成了一条青龙,它对樵夫说:“恩人,你养育了我,是我报恩的时候了。明天你把家里打扫干净,尽可能腾出空地。不管明晚发生了什么事,你都不要起来察看,继续睡觉就行了。但有一点,你得到的东西够你们母子生活就行了,不要贪心。”话一说完,蚯蚓长成的青龙倏忽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醒来后,樵夫不知这个梦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但他想,自己跟那条蚯蚓也算得上有缘,自己喂它饭团,即使说不上于它有恩,起码也没有做过对不起它的事。既然它那么说了,姑且相信,便把房子打扫干净,腾出了不少的地方。
第二天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仿佛天要塌下来一样,樵夫被惊醒,本想起来看看是什么情况,但他记着青龙的嘱咐,强迫自己躺在床上,一直熬到天亮。樵夫起来一看,外间的房子里堆满了黄澄澄的稻谷,怕有上万斤的粮食。这下,他明白了,这就是青龙所说的报恩,这么多的粮食,母子二人吃都吃不完,从此不再为吃饭问题操心。
原来,这都是青龙弄来的,它在百里之外大户人家的田地里穿越而过,用身上的鳞片将稻谷夹在其中,飞到樵夫家后,身子一抖,这些谷粒全都堆积在了地上。
樵夫以前靠打柴为生,打了柴,卖了钱,这才买一点米回家,母子二人勉强裹腹,家里从来没有隔夜粮,要是哪一天打不了柴,母子二人就只有忍饥挨饿的份。现在惊天逆转,家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
樵夫本来是一个天性纯朴的人,可眼见自己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粮食,难免起了贪念,既然不愁吃了,也就不用每天千辛万苦上山打柴了,成天在家享清福。为此,他的瞎眼母亲曾经提醒过他,这是坐吃山空,时间长了,再多的粮食也得吃完,可他知道青龙的本领高强,一定能给他弄来吃不完的粮食。这种再不用上山打柴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后,惬意中的樵夫动起了心思,准备把粮食拿些出去卖了,给母亲和自己添置新衣,最后把房子也重新修建,过上富庶的日子,还托人说媒,准备给自己娶一房媳妇。
可惜的是,樵夫忘了青龙在梦里跟他说的话,不要贪心。
老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对于樵夫家一夜之间出现的这些变化,乡邻们议论纷纷,认为他们家发了什么横财,否则不会这样。这些话,渐渐传到了官府耳中,引起了官府的注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