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刘邦如同史上记载的那般,被项羽命人关押了起来。

不同的是,这次真的是关押,史上刘邦大概是被软禁,不曾吃什么苦头。

刘邦被人押走时,刘邦身边的三位臣子也一起跟了过去,而后项羽才问虞婉道:“计将安出?”

虞婉翻了白眼,不过是抄作业罢了,三国演义的孙坚是什么下场,就让这刘邦也尝尝这滋味!

但是这话可不兴说,一是时代不同,这个时代还处于各种思想的蒙昧阶段,讲究名正而言顺,什么事都大不过一个理字。

虞婉所受的教育却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理念上有冲突的,说出来肯定多生事端。

更何况,虞婉道:“事不密则失其身,人不密则失其身。夫君且看着,妾定叫刘邦老儿好看!”

项羽皱眉,这种打哑迷的感觉有点难受,让人有种事情超出掌控的感觉。

男子皆是如此,虞婉之前的男领导也接触不少,也算了解。

以当下形势,刘邦必定是要封王的,不然难堵天下幽幽之口,不过多等几天的事情,等刘邦滚蛋,就是给他颜色瞧瞧的时候。

兵卒继续进发,刘邦的战车上没人了,于是又把子婴丢到了马车上,韩信赶车。

子婴:……

子婴心里苦,子婴吓死了,子婴不敢说话。

咸阳是没有城墙的,但是王宫有城墙。

队伍顺着敞开的大门进入了王宫,抬眼就看到了一个青石大广场,颇为气派,面积不知比故宫大多少倍!

广场上孤零零坐着一庄大殿,远远看去,虞婉没什么词来形容,就觉得很古朴。

能不古朴吗?

这可是秦朝的建筑样式,与后世截然不同。

后世的宫殿都有飞檐吊脚,秦的没有,房顶就那么直溜溜的下来的,没有任何装饰,突出一个实用大气。

虞婉盯着这栋建筑,有种见证历史的感动,脑海里又蹦出了一个字,脱口而出:“阿房宫?”

“这当然不是阿房宫,这是咸阳宫。”

项羽倒是提前做了功课的,知道这事,道:“你若是想看阿房宫,等下带你过去。”

虞婉:???

这就又不对了,项羽刚刚明明说了要烧毁王宫,老师在课堂上讲阿房宫赋的时候也明确表示是被项羽焚毁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所以虞婉才会以为这是阿房宫。

项羽不明白,不过是一句话,为何虞婉又用那种眼神看自己。

虞婉心道:哥们,你这后背上的黑锅都摞成山了你知道吗?

事实上,阿房宫还真不是项羽烧掉的,历史记载,唐太宗还在阿房宫里藏过兵,出土的遗址显示,当年被焚毁的,确实是咸阳宫。

一行人下了车,步行上台阶。

项羽和虞婉走在前头,身边韩信和项庄护卫,子婴充当“导游”,身后跟着各路将军和诸侯。

虽然不是阿房宫,虞婉的兴致没那么高了,可这毕竟是始皇帝曾经居住生活的地方,虞婉也是很好奇的四处乱窜,一会摸摸柱子上的黑漆,一会又仰头看梁柱上雕刻的各类奇怪鸟兽。

虞婉这边忙着“考古”,项羽也很配合的走的慢些,趁虞婉不注意,命人唤来了陈平。

陈平好惨啊,大清早的就被虞婉揍了一顿。

女人下起手来可没个轻重,还特别喜欢往脸上招呼,陈平的这张脸又是拍又是拽的,乌一块的紫一块的,见到项羽的时候就是这副委委屈屈的样子。

陈平并无戎装在身,需要伏地行礼。起身后,虽说衣服还算端正,这脸实在惨不忍睹。

“虞姬她……你莫要……”

项羽实在是解释不下去了,想道歉又拉不下脸,自古哪有主君跟臣下道歉的,魏征之前都没有那个先例,陈平他受不起!

陈平倒不是很介意,虞婉宁可揍他一顿这说明什么?说明不会让他死!

不然真的遇到残暴的人,没有用就杀了吧,哪有功夫还揍人?

只要无性命之忧,挨揍说明被看重啊,这点陈平还是理的明白的。

陈平开口道:“臣无碍,大王不必介怀。”

项羽点点头,这才问道:“事不密则失其身,人不密则失其身,何意?”

原来是项羽不懂,喊人来解释,突然就想起虞婉之前总找这个陈平,就把人喊了过来,是咨询,也是考校。

项羽少年不读书,不识字,只学兵法和长兵器,一身本事只为行军打仗。

这时代,兵书也很多的,都是口口相传,不识字也不妨碍学习。

《孙子兵法》传播是最广的,虽然还没有被奉为经典。《孙子兵法》也不叫《孙子兵法》,原名叫《吴孙子》或者《吴子》,因为孙子(武)是吴国人。

其次传承度最高的当属《六韬》《三略》,就是张良会的那个,《六韬》又叫《太公兵法》,因为里面的内容多是姜子牙的对话。文稻武略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两本著作。

然后就是《春秋》,《春秋》是一本不太正规的史书,多是小故事的形式记载的,可以当小说看,可以当治国理政的参考书,当然也可以当兵书看,关公最经典的造型就是扶须读《春秋》……

除此以外,其他各类兵书也很多,有后世闻名的《孙膑兵法》,秦军全军推广的兵书叫《尉缭子》,还有《司马法》等书,专门讲军事的著作不下一百本。

《三十六计》是明代的书,不是这个时候的。

只读兵书还不够,辎重、地形等知识也需要烂熟于心,不然真成赵括了。

项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陈平知道啊,陈平读的书多。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