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先生,真是感激不尽,你们一直以来的关照和帮助,我怎能不铭记于心,想着如何报答呢?现在我有幸已经聚集了一百多名壮士,我们先到城下去看看情况,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商量对策。”
于是,萧何、曹参和刘邦一起返回,来到了沛县城下。但城门依然紧闭,他们无法直接闯进去。萧何提议说:
“城里的百姓,并不都是完全服从县令的。我们可以先写一封信,劝说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杀掉县令,自立为王,这样既能避免秦朝的残酷统治,也能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城门没有开,我们无法将信投递进去,这可怎么办呢?”
刘邦自信满满地说:
“这有什么难的?请萧先生你赶快写这封信,我自有办法将它投进城去。”
萧何听后,立刻拿起笔,快速地写了一封信,然后递给了刘邦。刘邦接过信,只见上面写道:
“天下的百姓已经长久地受苦于秦朝的暴政了!现在沛县的父老乡亲们,虽然还在为沛县的县令守城,但是各地的诸侯已经纷纷起兵反抗秦朝,沛县也迟早会被他们攻陷。为了沛县父老乡亲们的长远考虑,我们不如联合起来,共同诛杀沛县的县令,然后再从年轻人中选择一位有才能、有威望的人来领导我们,响应诸侯的起义。这样一来,我们的家园和家人才能够得以保全!否则,如果等到沛县被攻破,所有人都将面临被屠杀的命运,那将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刘邦快速浏览了一遍书信,满意地点头说:
“这封信写得非常好!”
于是,他将书信重新封好,亲自拿起弓箭,走到城下对着守城的士兵大声喊道:
“你们不要白白受苦了,请赶快看看这封信,或许能保住全城人的性命!”
说完,他迅速将书信系在箭上,用弓弦搭好,只听嗖的一声,箭矢便飞上了城头。城上的守卒看到箭上有书信,便取下来仔细阅读。他们发现信中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于是立刻下城去与城中的父老乡亲们商议。父老乡亲们听完守卒的转述后,纷纷表示赞同,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保全全城的好办法。于是,他们率领着年轻力壮的子弟们,一鼓作气攻入了县衙,迅速将县令杀死。随后,他们打开城门,热情地迎接刘邦进城。
刘邦召集了众人一起开会,商讨如何妥善处理接下来的事情。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推举刘邦担任沛县的县令,带领大家脱离秦朝的统治,自主管理沛县。刘邦听后,感慨地说:
“如今天下正处于乱世之中,群雄并起,如果我们选择将领不当,一旦失败就会一败涂地,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我并不是在推脱,而是担心自己德行不够深厚,能力有限,无法确保沛县的父老乡亲们的安全。因此,我恳请大家另选贤能之人来担任这个重任,这样才能更好地谋划大事。”
众人看到刘邦有谦让之意,便转而推举萧何和曹参。但萧何和曹参都是文官出身,并不擅长军事,他们担心自己将来无法胜任这个重任,反而会给家族带来灾难。因此,他们坚决推辞,并再次力推刘邦为主,表示愿意辅佐他。最终,在众人的坚持下,刘邦接受了大家的推举,成为了沛县的领袖,而萧何和曹参则自愿担任辅佐之职。刘邦仍然一再推辞,但城中的父老乡亲们却异口同声地劝说道:
“我们平日里就听闻刘季您非比寻常,将来必定能够大富大贵。而且,我们已经向占卜师寻求过天意,结果都显示您是最吉利的人选,希望您不要再推辞了!”
尽管刘邦还想把这份重任让给其他人,但大家都纷纷表示不敢当,认为刘邦是最合适的人选。面对大家的坚持和热情,刘邦终于被说服,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份重任,应允了下来。于是,众人共同推举刘邦为沛公,正式确立了他在沛县的领导地位。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年近四十九岁了,但他却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踏上了领导沛县人民反抗秦朝暴政、争取自由与独立的道路。
九月初一,这个吉祥的日子,刘邦正式担任了沛公的职务。他首先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向黄帝和蚩尤这两位古代神明表达敬意,通过宰杀牲畜、取血衅鼓的传统方式,以示庄重和虔诚。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信仰,刘邦特别定制了赤色的旗帜和标志,将它们高高地张挂在沛县城中。这一选择并非随意,而是源于他之前斩蛇的经历以及老妇人在夜晚的哭泣声中所说的“赤帝子斩白帝子”的预言。因此,刘邦认为赤色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便决定让自己的旗帜和标志都以赤色为主。在组建团队方面,刘邦也是精心安排。他任命萧何为丞,负责协助自己处理政务;曹参为中涓,掌管军中的日常事务;樊哙为舍人,负责接待宾客和传达命令;夏侯婴为太仆,管理车马和交通;而任敖等人则成为他的门客,随侍左右。一切部署妥当后,刘邦开始商议出兵的事宜。他要带领沛县的子弟兵们,去反抗秦朝的暴政,为百姓争取自由和幸福。听众们请听好了!从这一刻起,刘邦就不再是简单的刘邦了,他有了更响亮的称号——沛公。在史家的记载中,以及我后续的叙述中,我们都将用“沛公”这个称谓来代替他的本名刘邦。沛公刘邦下令给萧何和曹参,让他们去召集沛县中的年轻力壮的子弟,很快就集结了二三千人。沛公率领这支队伍,向胡陵和方与这两个县城发起进攻。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胡陵和方与都是地名,其中“方”在当地方言中发音近似“旁”,“与”则发音近似“豫”。沛公任命了樊哙和夏侯婴作为这次进攻的将领,并严令他们,在行军过程中不得侵犯百姓。胡陵和方与的守令得知沛公大军来袭,因为实力悬殊,他们选择了紧闭城门,坚守不出。樊哙和夏侯婴见状,正准备发动攻击,却突然接到了沛公的紧急命令。原来,沛公的母亲刘媪去世了,他必须立即返回丰乡办理丧事。因此,他无法再继续指挥军事行动,于是召回了樊哙和夏侯婴,让他们带领军队返回丰乡防守。樊哙和夏侯婴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敢违抗沛公的命令,只好率领着队伍返回了丰乡。沛公回到丰乡后,全心投入到母亲的丧事之中,暂时将军事事务搁置在了一边。而与此同时,在原来的楚国会稽郡境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项家的叔侄二人杀死了当地的官吏,起兵反抗秦朝。很快,他们就集结了八千多名子弟兵,在吴中地区横行无阻,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叙述这段历史时,我们也不得不提到项氏叔侄的英勇和果敢,他们的行动为整个反秦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听众们可能想知道这叔侄俩的名字,他们就是项梁和项籍。项梁原本是下相县人,他的父亲项燕是楚国的著名将领。可惜,项燕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被秦将王翦围攻,最终兵败自杀,楚国也随之灭亡。项梁亲身经历了国家的苦难,又心怀为父报仇的念头,经常想着要起兵反抗秦朝。但是,他深知秦朝的势力强大,而自己手上又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所以一直未能如愿。项梁有一个侄子,名叫项籍,字叫做子羽。项籍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所以他一直依靠着叔父项梁生活。项梁对项籍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成才。于是,他先是让项籍学习读书写字,可是几年下来,项籍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项梁又让项籍改学剑术,希望能够培养他的武艺,但遗憾的是,项籍在剑术上也并未展现出过人的天赋,还是没能取得显著的进展。项梁听后,顿时怒火中烧,对项籍严厉地呵斥起来。但项籍并未因此退缩,他坚定地回答道:
“学习写字究竟能有多大的用处呢?无非就是能让自己记得住自己的名字罢了。学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身安全,但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与其只能与一人相敌,我更希望能学会能够对付成千上万人的本领!这才是我项籍真正想要学习的!”
项籍的这番话,展现出了他远大的志向和非凡的抱负,这样的志气,足以称得上是英雄所为。项梁听了项籍的话后,怒气逐渐消散。他欣慰地看着项籍,说道:
“你有这样的志向和抱负,我很高兴。既然如此,我就教你学习兵法吧。”
项籍一听,立刻表示愿意虚心接受教诲。项梁的祖先世代都是楚国的将领,因为受封在项地,所以家族便以项为姓。尽管家中曾经遭遇过战乱和不幸,但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些祖上传下来的书籍,这些书籍在战乱中并未被毁灭。项梁非常重视这些遗书,于是他把它们全部找出来,让项籍阅读学习。项籍虽然生性粗犷豪放,不拘小节,但在刚开始阅读这些兵法书籍时,他表现得非常认真和专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籍渐渐对这些深奥的兵法知识失去了兴趣,开始感到倦怠和厌烦,不愿意再深入研究下去。因此,他对于兵法的大致内容和原则有所了解,但终究没有能够彻底掌握其中的精髓和深层次的知识。项梁深知项籍的这种性格和习惯很难改变,也明白他对于兵法的学习只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投入进去。尽管项梁对此感到有些失望,但他还是尊重项籍的选择,没有强迫他继续学习。就这样,项籍在兵法学习上的成就始终有限,这也成为了他日后未能成为一代杰出军事家的原因之一。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