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除了带走了小村庄的老人,还会给小村庄带来新媳妇,人们之所以选择冬天办婚礼,因为是农闲时节,田里只有小麦默默地长着,小麦像个乖巧的孩子,不用施肥,不用浇水,只要早晨那一点白茫茫的霜降,白天那暖暖的太阳,还有那晚上只属于它们的月亮和点点星光,还有偶尔飞过来一只鸟儿的歌唱,他们乖巧极了,静静的听一会儿就睡着了。
新媳妇嫁进来之前,都是经过媒人的,双方相互挑选过的,老早也在背后打听过那都是体面人家姑娘和小伙,并无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情,双方的父母也都是实在人,双方都觉得可信就先定下,男方就先给一些定金,定个一年两年的,也好准备准备新房,新家具,新棉被,新脸盆,新毛巾,新衣服,新鞋子,总之什么都是新的,仿佛这样才能体现出他家要娶一个新媳妇。
早晨新媳妇一大早就要打扮好,穿着新做的大红棉袄,头带着大红色的花朵,嘴巴和脸蛋也被涂抹的红红的,眉毛画的是那样的黑,像是一条黑色的虫子趴在上面,红色的脸蛋和嘴巴并不很好看,但仿佛在说今天老娘就要红红火火,没人能比得过。
没过一会儿男方家迎亲的队伍就到了,来迎亲的人都是男方家极为看重和体面的人,穿的都是平常赶集也舍不得穿的衣裳,一个个看上去都像极了乡干部似的,一说话一走路是那样的庄重。
平日里捋着袖子卷,卷着裤腿,踢踏着鞋子,满头的油污,一张嘴就他奶奶个腿的骂着,这会儿却全然不见了踪影。
假如那人是缺胳膊少腿,或者是个光棍汉,不太会讲客气话只是会点个头的傻笑着,那都算作不体面的人,是不能来迎亲的。
到了女方家,只见门上树上都贴着喜字,女方的嫂子婶婶客气的把他们迎到屋里,然后给每个人都端来一碗糖水鸡蛋,当作招待客人的点心,这时候没有几个人会去吃它,哪怕再冷再饿,也只能喝几口汤,要不刚刚装起来的庄重,只因为那一碗糖水鸡蛋庄严的自己一扫而光,所以女方家再怎么亲热的让着,那也是不能吃的。
这时候门外响起了鞭炮声,然后一个人把瓜子花生和糖撒了一地,大人孩子开心地抢作一团,每个迎亲的人都被塞了一个红纸包,这时候大家客气的推让了一下,就装进了口袋,,到最后没有谁真的会不要,因为那心里早就嘀咕过,拿到这个红包要去买二斤毛线织个新衣裳,或者去买一斤好酒或者几包好烟什么的。
新娘子就这样被接走了,屋里屋外的左邻右舍也都散了,老两口进了屋,突然变得十分落寞,老太婆忍不住的摸起了眼泪说道:“咱养大的闺女就这么给人家了。”“你这说的是啥话呀!啥叫给人家了,姑娘还是咱的,以后也还会回来孝顺你的,也没几里地说回来也就回来了。”
老头子厉声厉色的抽着烟说着,老太婆觉得老头子说的是那么个理,就不再说什么了,也就踏踏实实的收拾碗筷干活去了。
迎亲的队伍有人开着拖拉机,有的骑着自行车,新娘则坐在上面,大家拉着她的嫁妆和她的姐姐或者小嫂子,堂哥堂弟也跟着,有几个就跟几个,哥哥弟弟们跟着去,仿佛在说以后可别欺负我妹子我姐姐,她是有娘家人撑腰的。
到了男方家是上午十点左右,一帮闹婚房的小伙子,打扮是那样的干净,往日的邋遢都不见了踪影,不一会儿远方的亲戚也都陆陆续续的到了场。左邻右舍,还有那几个跟着看热闹的小孩子,全都从院里涌了出去,争先去看那从未见过的新媳妇。
新郎如若不害臊,就会抱着新媳妇往屋里跑,害臊的新郎就搀扶着那穿着高跟鞋的新娘慢慢的走向新房。这时候姑姑,婶子,小孩子,也都跟着往屋里跑,大爷大伯们,则是远远的看一眼,含蓄的说着怪好,怪好,就又帮着搬运新娘的嫁妆了。
新娘的姐姐和小嫂子也跟着往屋里走,一来呢,是因为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点不知所措,二来害怕新娘被那些闹洞房的毛头小伙给占了便宜去,那才划不来呢?于是仅仅守护在一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