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第二能变的相状,唯识学它的根本教义,简单的讲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万法唯识的意思是说,我们凡夫的生命现象,它就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就是说当我们还没有成就涅槃之前,我们的生命是不断的在那个地方活动,这个不断流动的生命,基本上有两个差别的相貌:第一个就是水流它会流到人天,受用安乐的果报;第二个情况就是这个水流往下堕落,到三恶道的法界受用痛苦的果报。
水流这样不断的变化流动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往人天的流动;一个是往三恶道的流动。流动的方向,它不是上帝创造的,这个方向是由我们一念的心识,来主导生命的水流。
如何的来了解我们的心识,乃至于来改造我们的心识,在唯识学来说这是两大重点:
了解心识甚深见——理论的认知。
改造心识以六波罗蜜的修学来改造心识——广大行。
所以以万法唯识的根本教义,开展出唯识的甚深见跟广大行两大修行宗旨。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他是先成就甚深见,我们能够去透彻了解这一念心识的真实相。我们这念明了分别的心识,天亲菩萨把它分成三大类,所谓的异熟、思量、了境,三大功能,这一科我们是讲到第二能变,再把偈颂念一遍: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我们上堂课是把第七识的所谓的第二能变有漏的相貌讲出来,我们在研究《三十颂讲到第二能变的重点就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第七意识这个第二能变,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会有第二能变的思量呢?依彼转缘彼,我们能够产生思量的功能,就是由于前生的一个种子存在第八识,第八识把它变现出来,所以依彼转就是依止第八识而转生的,转生以后生起什么作用呢?思量为性相,那么它开始去思量第八识的明了性,它发觉第八识的微细的生灭相,它就是一个不生不灭、有主宰性的自我,就产生一种所谓的自我意识。
这个自我意识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两点,就是说三能变里面的异熟、思量、了境,这个思量,它也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那么它不造业,它对我们生命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力呢?
《成唯识论: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说第七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它扰乱了第八识,身为第八识初能变,它的功能是异熟,它只是如实的把我们的业力转换成果报,假设你过去是善业,就变成一个庄严的人天果报;假设过去是一个罪业的因缘,就变现一个地狱恶鬼畜生这种卑贱痛苦的果报,第八识把业力成熟叫异熟。那么第七识它跟第八识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把果报体——它产生一个思量就是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就住在果报里面,说是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有两个重点:
第一、唯识所现——第八识把业力变现一个果报。
第二、唯识所住——第七意识在果报当中捏造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意识就住在果报里面,去受用果报。
这第七意识的思量,它对第八识的干扰就是这样子。它把每一期的果报都捏造一个自我,如果你是一只蚂蚁,它也捏造一个自我,住在蚂蚁的生命里面,你是一个转轮圣王,它也捏造一个大的自我住在转轮圣王里面。思量能变它对第八识的影响——内扰第八而成阿赖耶。
其次它对外——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也产生了影响。前六识的明了性它在造业本来也是很自然,有一个第六意识去造业,可能造善也造恶,思量能变它去干扰前六识的时候,它也捏造一个自我,让我们感觉到有一个我,哎,这件事情是谁做的,是我做的。依止这个自我去造业,使令我们虽然无量劫来,修了很多的善业,因为自我意识的系敷,使令善业变得不庄严,不能够像清净法界这么样的平等广大。它是在造业的过程当中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当然是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在捏造自我以后,就把这个自我意识抬高,把自己看得很重要,爱着自我、保护自我,跟众生就产生一种对立的心态。也就是说由自我意识去受用一期的果报,也由自我意识去带动我们身口意的造业。
这个就是第七意识的第二能变的思量,对我们生命的两大影响。这个前面都讲过了,它虽然不造业,但是它捏造了自我,使令我们有漏的生命就变成比较麻烦了,应该怎么办呢?这以下讲到转依,转变的情况。转变的情况我们看偈颂,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我们看蕅祖的注解,看第十科: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前面都是讲到第二能变的有漏位,它的一个活动的相貌。下面讲到有漏的思量是什么时候消灭呢?这当中讲到有三种的功德力现前的时候,这个自我意识就会消灭:
第一个、阿罗汉。第二个、灭尽定。第三个、出世道。
这个道就是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的时候,这三种的功德力现前就能够去破坏恒审思量的自我意识了。
我们把蕅益大师的文消释一下:第一个我们解释阿罗汉,就是我执相应的末那识,在二乘的无学位方得永断,二乘无学当然是包括阿罗汉或者辟支佛,在大乘的果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我行摧,那么八地菩萨的我空智慧现前的时候,就把这个自我意识破坏了。这个当然讲的阿罗汉,这样子的一个消灭是永远的消灭了,就是恒审思量自我意识永远消灭。阿罗汉的圣者它不管是变现果报或者造业,它的心完全跟清净的法界平等法界相应,它没有在这种众生的我相、人相的对立,没有这种观念。
第二个、讲到灭尽定无有,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阿那含圣者,三果以上的圣者,初地以上的菩萨入了灭尽定,它能够暂时的去伏灭恒审思量,三果以上的他有本事入灭尽定,它以灭尽定的力量,使令恒审思量暂时不活动。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第三个声闻以上的初果,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当然指的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那么还有它所带动的这些后得智,这两种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没有有漏的第七意识活动。这个地方当然阿罗汉灭尽定这都不是我们能够成就的,蕅益大师他强调——出世道,这个是我们凡夫可以去修学的。有关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二十面。
唯识学重视强调对治第二能变,也就是说唯识学认为第八识是没有错了,第八识它是把业力也变成果报。问题点当然就是第七意识,我们看:
附表十——伏断门
这个伏就是调伏,这个断就是真实的断除。伏断门当中,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成唯识论的注解,他对这段的“出世道无有”这句话,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解释,先看行法,
一行法
讲到修行的方法,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对治道,这个道,佛法就是讲到修行的法门叫道,因为我们可以经过道路,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么佛教的法门能够引导我们这念心的从一个苦恼的此岸,引导我们趋向安乐的彼岸,所以叫做道。当然这个地方的道在六波罗蜜的法门当中,特别指的是——般若法门,这个地方的道。当然一般我们讲道应该是包括六度,但是这个地方特别指般若。
从般若的断烦恼来说,不是说像世间的军队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就是说,当然我们修行,刚开始我们初发心的菩萨都是仰仗信心,我们希望能够像诸佛菩萨一样,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成就自利的功德,他力乃至于利他的功德,但是我们想要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烦恼障使令我们知道要布施要持戒要修忍辱,乃至于修禅定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有障碍,没法子动了,烦恼障碍住了,所以破除障碍在修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
这个地方是说,破除烦恼的障碍,你不能够说像世间上打仗那么硬干,楚汉相争,两个军队站在东西两方,军鼓一击两个人就开始死拼了,不是这个意思。烦恼你障碍我就给你拼了,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对付烦恼,你要
用般若的智慧,深观烦恼的本性——是毕竟空寂!
这是一个重点。我们刚开始面对烦恼的时候是强压,佛陀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能做,我们心中有烦恼会驱动我们想要去做,但是我们又怕犯戒,不敢做,刚开始就是不敢做,为什么不敢做呢?因为我们对三宝有信心了,我们知道这个做下去会带给我们痛苦的果报,因为害怕痛苦出现不敢做,这种情况叫作——如石压草。也就是说你今生因为对三宝有信心,不敢做,那么你来生当没有受戒的时候,你就继续做下去了。
就是说你没有般若的观照就容易退转,你那个不做,是暂时不做,这个石头把草压住了,草暂时不能生长,但是那个根,草的根,原封不动,当你把这个石头一搬开的时候,春风吹又生。就跟一般人完全一样,就是做这件事情跟一般人做的完全一样。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修般若法门、没办法对治。
我刚出家的时候,那个时候在佛学院做沙弥,民国大概七十六年做沙弥。这个沙弥十戒,过午不食对我有点困难,晚上就肚子饿,因为那个时候,工作也多拜佛也多,就去泡个非食浆吃吃,泡非食浆吃,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我想这不是个办法了,出家僧也不能老泡非食浆啊,虽然佛陀开缘,就对治。当然你不想随顺烦恼,那么就只好去面对它了。面对它的时候,后来我发觉这个烦恼它本身是无常变化,这个地方我得到一个很大的发现。有时候我没有吃的时候,强迫自己不吃的时候,前一天晚上很饿,第二天早上起来是不饿,后来我发觉饿的感受原来是不真实的,这件事情对我的震撼很大。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总是觉得跟着感觉走,我有什么感受我就要去做了。一般人都是有什么感受,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有这个思想就推动身口意去做了。我们刚开始对于我们的感受,总是觉得它是非常的真实跟坚固。所以我们这个感受一生起的时候你没办法。那么你能够用无常无我的观察,原来这个感受是不真实的,它是一个虚妄相,你今天前一小时饿,但是可能经过四、五个小时,饿的感受消失了。那么既然它是一个虚妄相,我们为什么要喜欢饱的感受,而厌恶饿的感受?其实这两个都是虚妄相,这两个都是一种感受而已。你不吃也不会死掉吗?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很正常。所以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持戒都是强压。心中信心的支持不能做要他做。当然这样的信心会带动我们突破一个过渡时期,但是如果你一辈子这样的出家生涯都只有信心,那你这个出家生涯就很难过了。而且你来生的时候:
《印光大师文钞:如果一个人不深修般若,也不求生净土,只是靠着一念的信心来布施、持戒,很容易产生三世怨。
三世怨就是说,第一生靠着信心把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压住,压住烦恼,当然你持戒这是一个善业。那么来生的福报很大了,你可能是一个大国王,你做大国王的时候,你前生的烦恼压抑太厉害,你第二生的时候比谁都放逸,放逸的比谁都厉害。到第二生的时候放逸,第三生的时候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
第一生修行。第二生享受福报,第三声堕落三涂,叫三世怨。
为什么呢?就是你的烦恼没有去疏导,没有去观——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是如梦如幻的一个刹那刹那的生灭相,所以我们刚开始持戒——正确!先把自己一些过失的这些因缘都把它封闭起来,但是你进一步在信心的基础之下,要增加一份观照力,就是——智慧,看看你心中烦恼的活动相,其实它是一个生灭的假相而已。当然这样子你观这个烦恼是虚妄相,不是说烦恼就不活动,但是你要对治它就容易了。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对治烦恼不是说像世间的打仗硬干的,是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
怎么观照呢?我们看第二段,蕅益大师根据大乘的经论,开展出两个观照的方法,这两个观照方法事实上是根据智者大师的空观,智者大师把空观分成——体空观跟析空观,体空观是根据《般若经观察它的自性空。好,我们看:
第一段、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
又不共生;不无因生。
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就是说我们这念心受到环境一刺激的时候就产生烦恼,或者是比如说我们讲感受,饥饿的感受,我们说这个感受是怎么有的呢?说是自生,说是他自己生起的。这个地方我们先假设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感受都是有自性:有自性有两种情况——第一、有因缘生。第二、无因缘生。
第一、有因缘生
有三种情况:一个是自生,第一个他生,第三个共生。
一、自生:就是说他是自生,他不必假借外在的因缘就自己能够生起,那么这样子就会产生一个无穷的过失。说我饥饿的感受不必假借外缘其他的因缘就能够生起,那么我应该一切时都感到饥饿,因为它不必假借外缘,但事实上不是,所以自生不能成立,因为你自生应该无穷的生起。
二、他生:外在的因缘所生,外在因缘当然很多,说是上帝、大梵天给你的,或者是某一件事情给你的,外境所生这个地方的错误点在——因为自他体性是不同的,他体能够生起自体,既然他把你生出来,为什么他跟你的体性不同呢?这就不能成立了,他生不能成立的。
在我们自己的经验,有时候我们内心起烦恼,我们就会直觉说我起烦恼是因为他引起的,因为他刺激我,他一天到晚刺激我,所以我起烦恼了。这当然就叫他生了。我的烦恼是因他引起的,但是这样讲也是不对。因为:如果你今天去拜八十八佛刚拜完,或者刚打完佛七,心中有法宝的摄受正念现前,他来刺激你,你心中不动,你的心不会心随妄转,不会!你内心当中能够在自己的法宝中安住不动,所以说如果是真正他生,但是有时候他刺激你也不起烦恼,所以这个他生不能成立。
三、共生:那么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自他和合也不能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