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姥姥预估的一样。
第二天早上起来之后,雪是停了,可换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天气反而更冷了。
老三没啥事,且口袋里有钱,没喊他,也跟着一块,去了镇里。
今天正好赶集,说实话,比县城还热闹些。
特定的街道两边,全是商贩,小雨并没有影响大伙的热情。
生活气息相当浓郁。
眼见要入冬了,十里八村的村民们都忙活了一年。
不管有没有赚着钱,冬歇了,就得歇着。
除了一些生意人,真正干活的,基本迎来了各自的假期。
三人先到了大姨那,定了两块钱的豆腐,全都给冻上,回去慢慢吃。
大姨笑的合不拢嘴,这可是大生意。
接着,便是购买了一拖拉机的柴火。
前几天开始,就要烧坑,一个冬天加上做饭,需要至少上万斤柴火。
家里有劳动力的,基本没事的时候,都会进山弄木柴。
宁书情况特殊。
姥姥身体不太好,只能帮着干点轻活,妈妈需要兼顾的事更多,可依然弄了些柴火回来。
与整个冬天的需求相比,不够,根本不够!
哪怕如此,买柴烧对于有了钱了老妈而言,都是无法理解,且特别奢侈的事儿。
满山遍野都是木头,你不去砍,就是懒惰。
买柴买炭,那不是城里人干的事么?
所以,当宁书停在卖煤炭的车前,老妈还是没能转换思想。
“妈,那一车两千斤柴,烧一个冬天肯定不够。
接下去天气又不好。
这里一吨煤炭是七块钱,差不多一吨半到两吨,能满足咱的需要,十四块钱。”
他压低了声音。
“十四块钱,一斤林蛙咱赚三块,五斤就够了。
但你要去砍柴,一万多斤柴,得花多长时间?
万一出现个意外,不小心受伤了呢?”
“二婶,宁书说的对。
我家都买了一千斤煤炭呢,这属于把钱花在刀刃上。”
老三也在边上劝导。
“咱买了煤炭,舒舒服服地过上一个冬天,不用出门,也相当于休息了。”
两小的你一句我一句,加上卖煤炭的表示你如果买两吨,还送二百斤,老妈终于点头同意。
会在傍晚之前送到家中。
解决了取暖问题,老妈表情明朗了许多。
随后,来到了卖菜的地方,也就是她的主场。
大白菜,两分钱一斤,老妈直接要了五百斤,土豆一分五厘,八百斤,大葱,二百斤...
与刚才买炭时判若两人。
其实,她也不算大手子,东北东村基本都是如此。
没法子,冬天了,食材会比较单调。
蔬菜可选的不多,肉,不少。
老妈的第一选择是五花肉以及肥膘,得熬些猪油。
其他肉暂时没多购买。
那些得等到雪堆积起来,有了天然的冰箱之后再说。
老妈干事,也是风风火火,一个来小时的功夫,该买的,基本差不多了。
衣服之类的,宁书提了一嘴。
“还是算了!”
老妈摇摇头。
“都知道你俩这会应该赚了些钱。
过于显摆,不是特别合适。
离过年还有挺长一段时间,先缓缓,到时候再买,兴许人家忘了。”
老妈居然懂的避开热度,行。
宁书也不再坚持。
能带回去的,都带回去,其他,等着商贩送货上门就行。
在他的坚持下,三人找了家小店解决了午饭,跟着送煤的车辆回到了村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