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大人如果对佛学、壁画感兴趣,过两天我再带你来看看,再往前不远,就是三危山的南天门了”。
脑补一下,敦煌位于甘肃省的西部,从自然地理的位置上说,正处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处。这里南接青海,西连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就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抵御匈奴,设敦煌郡作为边防哨所。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作为西陲重镇的敦煌,成为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以及各种民族与文化交汇的场域。其中,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内的中西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这是敦煌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
莫高窟开凿兴建的年代,不同的文献资料记载稍有出入。目前多数学者所同意的观点是前秦建元二年(366)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君修慈悲佛龛碑》所记载,“莫高窟者,厥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到北凉时期,此地已形成了小型僧侣社区。这些洞窟最初只是作为隐士僧侣的冥想修行之所,但后来发展为服务于附近兴起的寺院。
安史之乱后,建中二年(781)吐蕃占沙州(敦煌),在吐蕃赞普保护下,莫高窟得以继续发展。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兵起义,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归唐。在张氏归义军政权统治的晚唐时期,张氏家属及其显贵姻亲在此继续修建。
三危山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绵延60公里,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三危山被誉为敦煌第一圣境,莫高窟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登佛教艺术名山,一窥莫高窟之根源。
我突然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如果我把里面的佛经、绢画、丝织品都藏起来,后世是不是就能避免不被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盗走。但很快我就否定了我的想法,因为我不管怎样做都改变不了历史,过程可能发生变化,但结果终究是一样的,或许这就是穿越法则,一旦改变,很多事物就会灰飞烟灭。
来到三危山脚下,看到很多兵士正在进行操练,旌旗林立、喊声震天。
再往前看见一座石牌坊,上书“道通南天”。
张承奉讲解道:“相传这里就是王母下凡和升天之处,有唐以来就在这里就建南天门牌坊,前书‘南天门’,后改为‘道通南天’,意为由此可通南天。值得一提的是,南天门与莫高窟九层楼遥遥相对,在同一轴线,工匠匠心独运,令人叫绝”。
站在南天门前,心中顿生得道升天的感觉,如果在此合影留念,自有一种超脱红尘的感觉,哎,想想就算了,还是留着那点电吧。
“蔚大人、蓝大人,那边是我的军营,其他人可以先到那边歇息,我会安排人接待”,张承奉给我们指了一下。
蓝心走到随行的兵士跟前,“去把紫钰叫来”。
“还有木果小姐”,我补充道。
“你叫她干什么?”蓝心一脸不悦。
“我怕她看不见我会到处找我”
“我可提醒你,朝廷机密最好少跟她说,她可是草军的女儿”
脑补一下:唐僖宗乾符四年三月(857年),唐廷发布《讨草贼诏》。此后唐将宋威、曾元裕分别被诏封为“诸道行营讨草贼使”、“诸道行营讨草贼副使”。朝廷正式为草军定性以及定名,草军也由此载入史册。宋代流行至今的俚语“草头王”、“草上飞”,成语“落草为寇”,皆与草军有关。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