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就是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提前演练、调整,免得正式开拍后演员各种NG。
跟上一部《尘世之间》用的数字摄像机拍摄的不同。
这部《驴得水》,霍辙用的是胶片拍摄。
这年头,胶片电影还是主流,数字技术还要再发展几年才能在效果上追上胶片。
电影胶片一般用的是400尺富士或柯达胶卷,价格大概是2元~2.5元一帧。
电影的标准帧率是24帧每秒,也就是说1秒钟的镜头,就要花掉60元的胶片钱。
一分钟的镜头,就要花掉3600元!
非常的昂贵!
他这几百万的小成本电影,可不敢像墨镜王、姜汶那样一个镜头拍个几十遍,耗掉的胶片堆积如山,就是任性!
因此,在正式开拍前,霍辙需要对演员先进行足够的排练,以减少正式拍摄时的胶片浪费。
汪鸥和徐震两人排练,霍辙在一边指导调整。
几次排练后,霍辙对两位演员的表演基本满意了。
其他部门的准备工作也都准备完毕,可以正式进行拍摄了。
霍辙让两位演员去补妆,整理服装。
同时,现场开始清场,与拍摄无关的人员纷纷退出拍摄区域。
“导演组准备。”
“摄影组准备。”
“录音组准备。”
……
演员补完妆进入表演区域。
摄影机开启。
吊杆员将手里长长的话筒支过去收音。
场记拿着场记板走到摄像机面前。
霍辙走到监视器后面,坐在专用的导演椅上:“全场注意,开始,打板!”
场记打板,这是电影拍摄中很重要的一环。
场记板上写着场次、镜次、导演、片名以及影片公司等信息。
摄影机会将场记板的镜头、开合拍出的敲击声,同时拍摄下来。
这样后期进行剪辑时,就能据此进行定位,保证声画同步进行剪辑。
“第二十五场,第一镜,第一条!”
场记打响打板,退出镜头外。
这场戏是室外戏:教育部特派员来学校视察和老师们在教室里开会,张一曼以准备晚饭为借口出来坐在树下剥蒜,随后裴魁山也找借口出来找她。
剧情里这场戏的时间,是在下午四点~五点之间。
这场戏其实很有意思,时间点选择的也很妙。
太阳即将落下,美妙的白天即将结束,黄昏到来,黑暗即将笼罩……
——就像是在映照着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向一样。
在剧情前期,因为学校多了一个“吕得水老师”的工资,老师们可以挪用这笔工资为自己谋福利,裴魁山的假牙费、张一曼的服装布料费、周铁男的健身器材费、校长孙恒海的眼镜修理费……多了这么一笔钱,大家的生活有了改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正像阳光明媚的白天,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
可是当教育部特派员来视察了,“吕得水老师”这个谎话被戳穿,学校快乐美满的生活面临结束,正如太阳即将落下,黄昏到来,黑暗降临。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