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特么的完美!
苦练多年,他的绘画功底在美术专业人士里,也能算得上是优秀了。
经过几天的奋斗,故事板工作完成了大半。
看着桌上一张又一张精妙的四方格草图,霍辙心里成就感十足。
这些故事板并不是原版电影的,而是他通过自己这一世多年所学,在不大改故事走向和节奏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些镜头设计,对原版电影进行修改完善后,画出来的。
电影为什么会被说是“光影艺术”,会区别于电视剧,被称为“世界第七艺术”?
就是因为“镜头语言”!
一部经典的电影,纵使很多年过去了,观众可能会忘了主角的名字,忘了整个故事情节,但一定会永远记住那个经典的镜头瞬间。
《倚天屠龙》里赵敏回眸一笑、《肖申克的救赎》里男主跪在雨中呼喊、《泰坦尼克号》男女主站在船尾环抱展臂……
《驴得水》这部电影虽然故事很好,影片整体而言也称得上是一部佳作,但其中也不是没有缺点的。
在前世,它有一个最被诟病的缺点是:太过于舞台化,缺少电影感。
不少人都评价说:电影的视听语言几乎等同于无,摄影机没有参与叙事,只是冰冷的纪录机器,镜头只有简单的摇移升降,看不出什么场面调度,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电影化的舞台剧。
他们纷纷嘲讽“这不是电影,只是舞台剧的搬运工”。
其实原版两位导演也有意识到舞台剧和电影的不同,为了把“舞台剧”更好地变成“电影”,他们做了大量努力。
为了让镜头“电影化”,他们特意请来曾拍过李鞍“父亲三部曲”的著名摄影师林良忠担任摄影指导。
为了让情节“电影化”,他们还对原版舞台剧情节做了很多删改。比如舞台剧里“铜匠为了报复张一曼,张一曼被直接打了巴掌”,但在电影里改成了“张一曼的一头长发被剪了”。
……
这些种种努力后,电影最终的完成度确实还不错,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在技术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镜头单调乏味、转场突兀生硬、演员表演公式化等等。
有一说一,电影戏剧感强、舞台效果重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
戏剧电影本就是电影类型的一种,而且在上世纪还是主流。
伯格曼同样戏剧导演出身,作品也戏剧感强,但不影响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
《十二怒汉》同样舞台效果重,也不影响它成为影史经典。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是改编自的舞台剧,很多人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他们根本不会认为电影的“舞台感”太强。
在霍辙看来,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不是“舞台化”,而是缺少“质感”。
而这个缺点,正是镜头语言太过单一而造成的。
没办法,原版的两位导演都是毕业于央戏导演系,毕业后从事的也都是戏剧工作,这是他们第一次拍电影,所以不可避免地会缺少这方面的经验。
但这一世,霍辙就有话说了。
“我可是燕电导演系毕业的高材生,处女作就拿到了金熊奖的天才导演,而且我还是开挂者!”
众所周知,央戏导演系和燕电导演系不是一回事儿。
搞电影,燕电才是专业的!
反正这个故事到了他手里,搞舞台剧是不可能搞的,直接就是“原创电影”上线!
他就不信,到时候还会有那么多人跳出来说“舞台化痕迹”严重。
当然,原版电影的经验和教训,他也是要吸取的。
原版电影存在的问题,这次他要一一解决掉!
他有信心让这部电影的质量,比前世更上一个台阶!
这样,也算是没有辜负这部作品了。
总之。
前世的电影。
这一世。
我来,我拍,我守护!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