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在这个过程中,五明也深刻理解到了主题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和狄德罗所说,主题是艺术品中的焦点,也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它不仅决定了文章的方向和深度,更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五明开始更加注重主题的提炼和表达,力求让每一篇作品都能够有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主题。

在一次写作练习中,五明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主题,结果发现,即使是相同的主题,只要换个视角,就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这让他意识到,主题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根据作者的创意和想象进行多角度的挖掘和呈现。这种探索让五明感到兴奋不已,他开始尝试将不同的主题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故事情节。

此外,五明还注意到,主题不仅仅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共鸣。一个好的主题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因此,五明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试图从中找到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主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五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不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故事。他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五明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五明明白了一个道理:写作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而主题作为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提炼和表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感动。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炼”呢?其实,我们可以尝试从“主题”的一些基本“属性”出发,并结合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主题所具备的“客观性”特征。主题作为对全部材料或题材“思想意义”的精确总结和概括,与材料紧密相连。因此,如果想要“提炼”出深刻而有价值的主题,就绝对不能脱离材料本身。这就好比冶炼金属需要依赖矿石,提炼汽油需要以原油为原料一样。马克思在他的着作《资本论》中曾经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这里所说的“实际经验”,指的就是各种现实的、具体的材料(当然,同时也包含了实践中的方法和心得体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积累,就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理论的概念”体系。所以说,所谓的“提炼”主题,实际上就是从那些丰富多彩且真实的“材料”中,挖掘并“塑造”出其中蕴含着的正确“结论”的能力。

也就是说:“主题”就像一个隐藏在深处的宝藏,它悄然潜藏于所有的材料或题材之中。而作为创作者的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去理解它、消化它、捕捉它,并将其准确地“概括”出来罢了。

就如鲁迅的那篇名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文章,它所传递出的“必须痛打落水狗”这个主旨,便是从无数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历史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回想一下,“辛亥革命”时期那些绅士们的“咸与维新”态度,还有后来“二次革命”时他们对袁世凯的支持,甚至不惜“咬死”革命党人;秋瑾女士因遭人告发而惨死于敌手,王金发“大度”到放走章介眉,结果却被袁世凯的走狗无情枪杀......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此外,女师大复校期间,陈西滢等一众败类煽动学生占据校舍;还有那些所谓的“犯而不校”的古老教诲;那些“恻隐之心”的说辞;那些“疾恶太严”的抨击声浪;那些“勿以恶抗恶”的高呼口号……鲁迅先生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一眼看穿了这种“费厄泼赖”论调在光明与黑暗激烈交锋的关键时刻所起到的欺骗善良人们、误导年轻一代的恶劣作用,以及其对革命事业造成的沉重打击。正是基于对这些残酷现实的深刻认识,他毅然决然地从鲜血淋漓的事实中总结出了“痛打落水狗”这一振聋发聩的正确论断。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材料乃是提炼主题的根本基石和可靠依据。它对于主题的形成具有一种不可更改、无法忽视的内在制约力。正因如此,所谓的“主题”绝非某种外在的、脱离材料本身而存在的事物,也绝对不可能是可以凭借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添加或粘贴的东西。乱贴“标签”、随意“拔高”主题的做法之所以不可取,就在于这种行为违背了一个基本原则——“事实”(或者说材料、生活)是第一性的,而“主题”(也就是认识、思想)是第二性的。这意味着主题应该建立在真实的事实之上,不能脱离客观存在而任意拔高或歪曲。此外,这种做法还违反了另一个重要原则,即主观认识应当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主题思想应与全部材料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主题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但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对主题的提炼起着至关重要的“烛照”作用。换句话说,作者的个人观点和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塑造出独特的主题表达。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明确一点,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现实生活,并从全部材料或题材中孕育而生。但与此同时,主题的形成并非完全由作者主观决定,而是受到其思想感情以及世界观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主题是主、客观相互融合的结果。因为,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它虽然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这个“映”却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像“镜子”一样对于客观事物的“复写”或“照像”,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和表现。作者不同、思想相异,即使是同一事物也会反映不一。这正象鲁迅所说那样:“想从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是不能够的。”就是写咖啡馆跳舞场罢,少爷们和革命者的作品也会不一样的。因此,准确地说,主题是现实生活和作者心灵相撞击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相感应的结果。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