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的“开篇”就堪称精彩,颇有些“石破天惊”的效果。他说道,文学是美丽的,也是悲壮的!真正的作家从来就是孤独的追日者,所谓“学琴三年,精神寂寞”。作家作为个体的生命感情及表达,终归是纤弱的,动弹不了社会的根基,但能震撼人的心灵。流淌在作家血液中的那种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提问和追索精神,便是绚丽的美学极致,其价值已超越了她的本身。此时的刘老师神采飞扬,扎实的文史功底渐渐显山露水。只见他旁证博引,古往今来,一个个人物、例证,随兴而至,妙语灵光不时闪现.于是,随着他的阐发引导,昂首向天的屈原,青衫与长须随风飘逸的李太白,忧国恤民的杜工部,胸怀豁达的苏东坡、落魄寂苦的曹雪芹。从电大文科班同学们的脑际中悄然走来,又黯然隐去。他们纵然文胆才气直冲云宵,然其多舛的人生际遇无不令人感叹与深思,那时的刘老师早已把电大文科班同学们这些自命不凡,又常感怀才不遇的“才子”们给彻底震住了,吸引住了。刘老师话锋一转:但文学事业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文学写作,只要你爱,只要成了你内心表达的需要,你便动手吧,此生也无悔。不过切忌好高骛远,盲目而为,那将是可悲的。最后,他的手猛地往下一顿,语气变得更加诚恳起来:“同学们,‘不学诗,无以言’。无论今后你们从事何种职业,了解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都是必要的,这是对当代大学生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五明对刘老师的尊敬、信任之所以含有更多的亲近和感激,是缘于开学后不久的一次习作评讲。那是午后的一节写作课。初秋的阳光正柔和地漫过窗棂。窗外,界牌秀峰滴翠,画帘似凝立远处。教室里一片明静,氤氲着安详、清爽的气氛。讲台上,穿一身灰色中山装的刘老师在朗声地讲评着同学们的作文,先讲怎么“各有千秋”,后一一评析,再引申评述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及典型化问题,最后举例说明。
刘老师说:“如果这样处理,效果就会好些,是不是”他停顿了下,抚了抚眼镜,从讲台上拿起一个作文本,翻开,抖了抖,一只手肘着讲台沿,微腑着身,望着大家说:“我现在给你们读一篇作文,是五明同学的《风雨夜难眠》,我认为是一篇不错的习作,同学们听了后再来分析一下,是不是?”
于是,教室里响起了刘老师宏亮的带着磁性的声音.....
许多目光刷地扫来,五明一激灵,刹时间脸红脑热,心跳得咚咚响,惊讶、紧张、得意的感觉触电似地麻过全身,最后,刘老师小结点评:作文感情真挚,能紧扣事件、人物,利用场景细节、烘托“难眠”何在,手法灵活、自然,读来真切感人。
没想到,五明一篇以叙写自己未能迈入大学校门,不得已入读中师后的苦闷傍徨,后考入了电大,终圆大学梦的经历与思想变化的作文,会受到眼光一向挑剔的刘老师如此高的评价,这对五明的文学自信心不啻是一次加油注热,其意义非同寻常。
下课后,刘老师在教室外的走廊口叫住五明,对五明说:“你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但远不到骄傲的时候,还必须多读书、夯实基本功,在语言的锤炼、思想境界的升华上狠下功夫,如此,方能有所成。记住,做一个文化人,文品与人品更是一种境界”。一阵凉风从走廊道口拂过,吹乱了他的银丝般的头发,也让五明发热的脑袋一下子清醒了许多。临走,刘老师微笑着,拍了拍五明的肩:“有时间来我家里,咱们相互切磋,如何?\"
看着刘老师离去的背影和被风吹乱了的丝丝白发,一时间五明愣在那里,若有所思、点头同意。
五明和刘老师的接触自然多了起来。他破例地借给了五明他极其珍爱的藏书,像古线装版的《史记》、李渔的《河流情偶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这些书是当时极为罕见的理论书籍和中外名着。在他那间窄小的“书斋”里,刘老师与五明点评文坛春秋,回首他的人生故事,五明才知他竞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中文系,难怪会透出一股书卷才子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故回乡任教,老伴无工作,一心持家,一女已出嫁,一子在外地工作,日子清淡却温馨。除全心致力于教学外,他还潜心于古典文艺美学的研究,且颇有建树。
五明每次到电大班上课,有空差不多都要去刘老师那儿请他“审查”五明的习作,恭听他的指教。那间烟雾弥漫的斗室里,常留下一地的烟蒂和刘老师、五明自由畅快的无尽话语。那时刻,刘老师更是一个可敬可亲的长者,慈爱、睿智而风趣。刘老师和五明常伴着灯光,遥望星斗,就着一杯白酒,思绪驰骋在大海苍穹,刘老师和五明谈文学艺术,也谈婚恋、家庭,“嬉笑怒骂皆是真,话里行间全是情”。他横溢的才华,不俗的见解和人生的智慧与经验,点点滴滴,如一泓清泉浸润着五明,陶冶着五明,让五明每次面对他、面对他的白发都会感慨万千。五明想,如刘老师这样的人,一生钟爱自己的事业,“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远离荣华显赫,但他们却拥有最丰富的精神,拥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累累硕果和芬芳。无数个刘老师他们,才是托起共和国教育大厦的基石与脊梁!
弹指间,五明毕业了。当700多个电大学习的日子悄然流走之后,五明才真切地体味了留连的滋味。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无论风雨冷暖,无论五明辗转何处,荣辱沉浮,此生铭记,是“电大”给予五明实现大学梦想和充实人生的机会,是“刘老师”们给了五明为文做人的谆谆教海,并将使五明受益终身。
而今,当一篇篇文字变成了铅字,为五明赢得了“名声”,让五明品尝到了奋斗、耕耘的快乐的时候,五明由衷想说的是:“谢谢你,五明永远的电大!谢谢你,五明永远的老师!”
五明电大毕业后,一个秋日的黄昏,五明在寒风瑟瑟的大街上巧遇着刘老师。老师委实苍老了许多,头发完全地白了、也稀疏了,好在看来身子骨还硬朗。刘老师欣喜地告诉五明,他耗费10多年心血的一部古典文艺美学专着要完稿了,如出版社出不了,就打算自己出。五明恳劝他不要太过辛劳,好好颐养晚年,刘老师却爽朗笑了:“没事的,身体无大恙,精气神还行。倘无事可做,那才可怕哩。”刘老师缓步走了。瑟索秋风中,刘老师瘦小的背影和他那一头银丝般耀眼的白发,多像是一尊无言的雕像,多像是一面迎风而立的信念的旗帜啊!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