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第二天,五明又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看望山川机械厂派送在那里学习的建伟、显林等学员,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问问他们需要工厂解决什么问题。他们看见五明去看望他们,感到很开心,说在学校学习生活都挺好的,他们叫五明回厂后,转达他们对工厂的感谢之情。

五明还走马观花地参观了一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这个学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坐落于成都市建设北路沙河,学校主楼恢弘大气和校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相映照。主楼是当年由苏联专家主持设计,1965年完成的建筑,学校还有一条很有风采的银杏大道。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于1956年9月,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的电讯系和南京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合并创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中国的科学巨匠、一代文学大师郭沫若手书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校名已经成为学校创建的象征而载入史册。

五明认为,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投身社会实践,向社会实践学习,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五明总是以一个小学生的姿态,向先贤学习,向各种流派学习,向历史遗迹学习,并且尽量作好书面记录。

五明早就听说了成都武侯祠的大名了,如雷贯耳,五明怀着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心情,毅毅特地请了假,陪着五明兴致勃勃去成都武侯祠参观、学习了一下。

五明看到武侯祠内纪念的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占地15万平方米,始建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这表达了川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也体现了川人的智慧。

毅毅说,武侯祠初建时,曾与昭烈帝刘备的祠庙相邻,在明朝初年并入汉昭烈庙,成为中国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庙。

诸葛亮殿的屋顶上放着弥勒佛和道教的风神、雨神,起到震灾的作用 。也体现了在四川佛教和道教的融合发展。

“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这是全国仅存九座“武侯祠”,只有成都这座“武侯祠”的名气最大。

武侯祠门前的狮子明碑全名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碑文主要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碑身下有赑屃碑座。相传赑屃是龙的儿子,形如龟而有齿力大能驮,因此常被用作碑底 。前后《出师表》字体行草,一气呵成,写得酣畅淋漓。

五明静静地默读了一遍《前出师表》:

“《出师表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五明觉得《前出师表》表现了诸葛亮一代名臣的忠心。

毅毅说,武侯祠体现着民众们对诸葛亮军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誉,也是三国遗迹源头,想要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这里就是最好的去处。

五明看到,武侯祠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等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有“三国圣地”的美称。

五明看到,汉昭烈庙是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心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刻有“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明代石狮,位于大门中轴线外有照壁一座,照壁两侧有榕树相映。

五明和毅毅走到文臣武将廊,看见刘备殿前东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东廊称文臣廊,以人称凤雏的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廊为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也塑有14人(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人物像之装扮、衣着主要借鉴自清代戏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

五明看见,刘备殿坐落在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刘备殿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前檐柱上撑弓,雕有彩绘敷金的祥兽图案,制作精巧。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大殿正中刘备的塑像,刘备高大坐像,整个庙宇中这尊像最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

五明看见,诸葛亮殿是极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等建筑围合而成,总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

殿宇宏敞开朗,面阔5间,进深2架,平面呈长方形,梁架式木结构,面积仅为刘备殿的一半。殿前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石刻动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撑弓。金柱之间均置蛛网花格门,以别内外;地势略高,使殿堂增加肃穆感。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顶,飞檐翘角,中堆为火焰宝珠、二龙戏珠,腰花饰弥勒佛像。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置于殿前,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殿左右两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

诸葛亮塑像在一神龛内,悬挂 “静远堂” 匾额,表达诸葛亮一生“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情操。

毅毅说,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神态儒雅,颇有一代名相风度。塑像两侧各有一书童,一捧兵书、一执宝剑。诸葛亮像两旁,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五明和毅毅来到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毅毅说,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殿内刘备、关羽、张飞塑像造型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而作,形象较年轻。

五明看见,惠陵陵墓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依次排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照壁立于墓前,之后为山门,上悬“汉昭烈陵”匾,后接神道,直通享堂。殿内高悬“千秋凛然”四字匾额。其后为阙坊,正中嵌墓碑,上刻楷书“汉昭烈皇帝之陵”七字。在寝殿西侧写有“惠陵”二字,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墓冢周围有灰色砖墙环绕,砖墙外为红墙夹道,可由此至诸葛亮殿。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汉宫城最南面。毅毅说,据史书记载,惠陵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去世的甘夫人和吴夫人。

五明和毅毅来到《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毅毅说,此碑又名唐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来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来激励后世。文章写好以后,由柳公绰书丹,由鲁建镌刻。因文章、书法、镌刻精湛,被称为“三绝碑”。

毅毅给五明介绍了清朝赵藩撰《攻心联》匾。

毅毅说,此联作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作者赵藩。悬挂于武侯祠中诸葛亮殿前。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毅毅说,其联意为: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对方诚服,则心怀二心、疑虑不安的对立面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不好战;如果不懂得审时度势,施政方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国的人要深思其中的道理。

毅毅说,本联在赞扬诸葛亮执法谨严,也肯定了他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宽严结合的施政方针。同时,在下联借题发挥,针砭四川的时政。清末,政治腐败,四川也不例外,四川巡抚岑春宜及其后任刘秉章,不顾当时实际情况,不顾民心众意,主观武断地发号施令。一个宽大无边,一个酷似暴秦,结果坏人横行,怨声载道。作者表现了对四川局势的忧虑和关注。

五明和毅毅还仔细阅读了武侯祠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诸葛亮一生值得歌颂的功绩很多,有的对联以全为胜,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本联却抓住了诸葛亮一生很关键的隆中对一事,写得很精彩。

五明还看了武侯祠内的“明云纹双云耳三足铁鼎”,此鼎口径77厘米、高125厘米、腹围86厘米。铁,模铸,方唇,直口,阶梯形直颈,丰肩,鼓腹,肩上两侧各附一祥云状竖耳,与器口有连接,并高于器口,下附三兽足。口沿饰杂宝法器,颈部分两层,第一层饰缠枝纹,第二层也饰花卉纹,但锈蚀严重,模糊不清。二层纹饰均有脱落现象。腹部满饰云纹。三蹄足较高,粗壮,上部均装饰一兽面,兽面头顶双角,怒眼圆睁,鼻孔大张,满脸横肉。三足有水泥修补痕迹,鼎内有三个圆状物,中有铁钉突起。

五明和毅毅还怀着崇敬的心情,乘公交车去杜甫草堂参观、学习了一下。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毅毅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公元760年春,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杜甫还写了着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五明看见,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作杜工部。

毅毅说,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长江三峡流落湖北、湘南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杜甫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杜甫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妻(浣花夫人)任氏族人据为私宅。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杜甫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杜甫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明朝末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连年的战争,杜甫草堂毁于战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杜甫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

中华民国后期,四川地方军阀互相混战,杜甫草堂成为军阀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杜甫雕像戴上斗笠。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毅毅还给五明讲了一个故事,毅毅说,1958年3月,有位诗人利用在成都参加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这位诗人一行由原杜甫草堂寺山门进入草堂。他们事先未让人打招呼,进门后,便在庭院内信步游览。他先到“花径”旁的影壁前,面壁伫立良久,被壁上“草堂”两个醒目的大字所吸引。据说,清人周竺君在书写“草堂”二字时,不用笔,而是用手抓大米写成,字体敦厚而遒劲,加之后来用瓷器碎片镶嵌在上面,更显得别致而格外引人注目。这位诗人顺着“花径”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地走着,随意观望着四周的翠竹、苍松和高大挺拔的楠木树,神态愉快而安祥。他走过小桥,踏上“柴门”的台阶,浏览了柴门两侧壁嵌纪念杜甫的诗文石刻,然后走进“工部祠”,在这里迎候的草堂纪念馆的接待者,向诗人介绍了工部祠内陈列的碑刻和塑像,这位诗人对祠内左壁嵌着的后人凭吊草堂的诗句石刻看得很仔细,有时用右手轻托着下颚,有时又把微弯着的左臂背在身后,仿佛在低吟微咏。

接待者介绍到,“工部祠”内除有清朝人所塑杜甫像外,其两旁还配祀有宋代着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据祠内碑刻记载:黄庭坚、陆游配祀杜甫,是因与杜甫“心迹相同”,思想相通,在诗歌创作方面,黄庭坚、陆游继承了杜甫诗歌的风格和传统。另外黄庭坚、陆游与杜甫一样,均非蜀人而流寓或宦游蜀中。

听了接待者的介绍,这位诗人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对清朝人所作的如此安排显示出深刻的理解和赞许。

离开工部祠,这位诗人从后门步入“诗史堂”,看到两壁悬挂着各种杜甫石刻像拓片和画像,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接待者告诉他:“这是诗史堂“,是后人为纪念杜甫修建的。”并向这位诗人一一介绍了每张像的来历。他一面吸着香烟,一面端详着杜甫塑像。在阳光的辉映下,今天“诗圣”也好像神采奕奕了。

离开“诗史堂”,在接待者的陪同下,这位诗人沿着古雅别致的回廊,走进杜诗版本陈列室。这里陈列着杜甫草堂纪念馆从国内各地搜集到的自南宋以来各个朝代的杜甫诗集的各种版本,以及朝鲜、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l0多种语言的外文译本。诗人对宋、元刊本特别感兴趣,他指着一部用雪白宣纸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问是什么时候印制的,接待者回答是上海最近发行到成都来的。看来他是想寻根究底,接待者又补充道:“发行到成都的有10多部。他说:“太少了。”也许此刻,作为一个在深厚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偏爱,也为杜甫的诗未能在民众中普及发出感慨和遗憾吧!

这位诗人在看完了明朝、清朝和近代刻印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诗集说道:“这是社会现实诗。”他以一个诗人的眼光来洞悉、理解杜诗而作出独到深刻的评价。

这位诗人来到“大廨”,在一排坐南向北的“飞来椅”上坐下稍事休息。过了一会儿,他的目光被“大廨”内悬挂的一幅清代学者顾复初所撰长联吸引住了,不禁起身端详并轻声念道:“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揣摩片刻,然后说道:“是集杜句”,又走到西头仔细看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他慈祥的脸上露出微笑,指着长联,用赞赏的口吻说道:“好!”

毅毅说,1959年,由李劼人主持过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当时他是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长,为修建杜甫草堂组织了一个筹委会,成员多为文化名流,博学鸿儒;修缮主旨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将草堂修得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要突出建筑的古朴和园林的幽静之美”。

毅毅说,杜甫草堂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

毅毅说,杜甫草堂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着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史。

五明和毅毅还仔细阅读了杜甫草堂对联:

“草堂传后世,

诗圣着千秋。”

全联仅用十个字,就倾注了对大诗人杜甫的赞美之情,干脆利索,言浅意深。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这是摘录杜甫《将赴成都草堂有作》五首之四中的两句而成联的。并题跋说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余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这表现了对诗人杜甫个人的赞颂。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杜甫草堂的对联还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