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时代,初一初二属于走读,早上上学后下午放学才回家,中午也不在学校住宿与吃饭。基本上是中午有钱就吃,没有钱就不吃。同学吃包子馒头锅盔等分享一点的,骗吃骗喝的,跑到亲戚家吃一顿的、偶尔买一个包子馒头的都有……中午勤快点回家,家里有人做饭,时间勉强够。很多时候父母亲做农活,没有那么准时,或者说姐姐妹妹做饭慢一点,也能够吃上饭,但很多时候感到时间仓促,中午一点休息都没有,就懒得回家。父母亲也批评,但确实条件有限,也只是批评一下,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初三就住校,一住就是三年。高中学校离家30多公里,只能住校。住校对农村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困难与不习惯。
80年代中期,学生在学校生活非常简单。住的方面,十多个人共一个房间,刷牙洗脸在水龙头附近,吃饭是自己准备的碗拿饭票菜票去饭堂打,生活基本上三点一线,很少离开学校到外面做什么。但比起初中住校,感觉好多了。初中住校,那是几十人一个大房间,根本没有床,就是地板,大家挨着打地铺睡觉。如果是冬天,就在下面垫一些稻草。夏天的话,直接铺地上。那种环境湿气很重,很多学生后来得风湿,大部分原因与这样住宿环境有关。
那时的宿舍管理与现在的学生也差不多,十点钟熄灯,熄灯前有半个小时是生活打理,同学们用来吹牛、吃零食的时候多。熄灯了,偶尔有老师来提醒不要东走西走、不要吵闹、要休息了。学生还是怕老师,但老师一走,有些同学又开始讲话。所以宿舍生活最复杂的就是熄灯过后的纪律。一个宿舍的同学互相理解配合,大家的休息就好。否则,总有同学在那里说话或走来走去,确实不容易睡觉。另外,有些同学打呼噜,声音非常大,那是非常烦人的事情。我属于呼噜声一般的同学,但在宿舍里呼噜声排前三名,所以同学没有少批评我,但慢慢他们习惯了,又觉得我的呼噜声很好听,我呼噜声没有按时开始,他们还不习惯了。哈哈,同学就这样。
那时有早读,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上午第四节课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时。心里就开始准备吃饭了。那时吃饭要排队打饭,几百人两个窗口,基本上排长龙。那时读书总觉得肚子饿,所以总想早点打到饭。所以多数同学喜欢把碗放教室,一下课就拿着碗百米冲刺,目的就是想排在前面,节省排队时间。
吃饭是大事情,吃饭的这种做法也是非常悲哀。现在的学校还是这样。人多就需要排队,排队就有人不排队,就有人不自觉。我是高一学生,个子也不高。排队方面都是吃亏的,挤不过别人。我唯一的智慧就是下课了马上跑,一般可以排在前面。跑的过程中,因为学校地势高高低低,不小心没有看路或路滑摔跤了,就自己伤心,也不能怪谁。学校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同学。女同学也喜欢成绩的的男同学。但第一周,谁怎么样都不清楚,所以大家之间都在观察。
我观察到有几个男生很活波,在宿舍门口都可以玩球。有两个女生非常大方,还不怎么认识就在下课走来走去借东西或聊天。吉同学是女生中比较大方的同学。上英语课时,老师讲英语口语,看她听课的样子,好像英语很厉害。我英语不好,特别是英语发音。所以,不知不觉对她另眼相看。吉同学个子高、身体丰满一些,但不算肥。有个男同学,叫陈*武,个子高,戴眼镜。好像上课很活跃,反应很快。有个同学与我同姓,我觉得很有缘。他个子不高,数学非常好。但他与我不在一个宿舍,因为同姓,认识就比较早一点。其它同学,慢慢都认识了。
那时没有电话,与家里没有联系。给父亲写信是上大学后的事情,高中从来不写信。毕竟每周都回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写的。但在学校,还是想家。主要是想回家吃点好吃的。学校的饭菜不好吃,因为钱的原因也很少吃肉。那个时候,吃一份烧白或粉蒸肉需要2毛钱,青菜是五分钱一份,量不大,但比初中生活好一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