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机构会对这些申请资料进行评估和审查,以确保申请人符合火箭发射的法律和技术要求。
如果申请人符合所有要求,相关机构会颁发火箭发射许可证,并告知许可证的有效期和使用限制。
此外,对于商业发射,还需要考虑商业发射的特殊要求和流程。
同时,还需要申请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证以及通过航天发射场的审批认证。
一想到如此多的程序,费可只觉得有些头晕恶心,想吐。
拍了拍自己的脸颊,费可强忍住眼花,“不行,受不了啦,先看成本吧。”
火箭的发射成本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问题,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火箭的规模、设计复杂度、使用的材料、技术研发投入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效率等。
因此,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
火箭的机体和结构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支撑整个火箭的框架、舱体和保护火箭免受空气动力学压力的壳体。
这些部分需要使用高质量的材料和精密的制造工艺来确保火箭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成本相对较高。
其次,火箭的发动机是另一个关键的成本因素。发动机是火箭的核心部件,负责提供将火箭推入太空所需的推力。
高性能的发动机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研发投入,因此成本也相对较高。
此外,火箭的制造还需要考虑推进剂、测试、保险以及其他辅助设备和系统的成本。
火箭发射的成本同样繁琐,包括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发射场地的使用费用、发射后的跟踪和监测等费用。
后面还可能涉及到国际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问题。
费可的呼吸停止,好半天,才缓了过来。
“我是不是应该放弃?”
费可苦笑的望着窗外的树叶,心神有些不定。
人类何其渺小,一人之下,有多少伟大?
未来硅谷钢铁侠的SpaceX为了节约成本,采用了火箭垂直回收的方式。
而1959年发行的苏联科幻电影《The sky calls》,影片里,苏联的载人火箭就畅想了垂直反推式回收火箭。
长达半个世纪里,火箭回收最大的难点是,在着陆段怎样根据火箭的当前位置、速度、姿态等信息,在线实时计算出发动机推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实现安全精确着陆。
其中最核心的技术是着陆段的制导算法。
火箭回收对着陆制导算法的要求一是可靠,二是计算速度快。箭载计算机要能在两三百毫秒以内计算出满足多约束条件的最优飞行轨迹。
之前做不到回收火箭,主要是因为没有满足要求的制导算法。
直到凸优化制导算法的出现,为实现火箭垂直反推回收提供了可能。
2007年,NASA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在国际权威期刊《制导、控制与动力学杂志》上率先提出了基于凸优化的着陆段制导算法(简称凸优化制导算法)。
后来该算法被美国Masten公司在Xombie小火箭上进行多次测试,使其具备了垂直着陆能力。
从此之后,人类推开了火箭发射的另一扇门。
风吹过树叶,树叶到底是被吹动,还是自己动?
动,或者不动。
费可的心宁静了。
人类已经为他搭建了登高的“阶梯”。
他要登高,不需要是自己去手搓。
而应该去创造一个“一群人的梦想”,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一个跨国的法律团队。
好像很麻烦的样子。
不过,为什么不试一试?
如此,便踏出第一步吧。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