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则设计了两套。
还是三根桅杆,高度介于大三角帆船与大明宝船之间,但在两侧的船帮上设计了许多用来悬挂大三角帆的装置,在信风带使用软质横帆,在后世大型盖伦船放置侧帆的地方用来悬挂大三角帆。
想要横穿赤道无风带,不是利用桨帆船便是利用大三角帆,若是在信风带,则可大大方方亮出软质横帆,软质横帆受风更加饱满,得到的风力更大,但操控不易,大三角帆操控容易,但在逆风航行时船只一侧会倾斜得很厉害,让人胆战心惊。
纵帆介于二者之间,操控容易,升降方便,若是足够大的话,多设桅杆也能达到软帆的效果,但朱文玉眼下显然做不到,能建造一艘四十米长的船只就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沉重龙骨自然会减缓船只的倾斜程度,不过阿拉伯人的木材来之不易,想要得到整段密度大的合适船材显然不可能,只能退而求其次,故此他们的船只虽然可以常年航行,但也不能建的太大,考虑到倾斜情况,装载货物时也需要小心设计才行。
故此,虽然他们的船只看起来也不小,实际上有效装载量并不大,远没有宝船大。
在马林迪这么多年,他也没有白待,每当春夏之交,或者南风季与北风季之交之时,有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会从非洲大陆吹来一股侧风,大陆来的侧风显然不够稳定,但这股侧风横贯赤道,受风容易、操控灵便的大三角帆最易在这里使用。
否则,就不会是阿拉伯人而是郑和舰队率先抵达赤道以南地带,他记得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时似乎越过了赤道,显然是碰巧知道了大陆侧风以及环绕马达加斯加岛的莫桑比克洋流的秘密。
而他的所有计划都与这次下西洋有关,他必须在之前做好一切准备。
一旦进入赤道无风带,大型战舰就无异于是活靶子,那时速度就会决定一切,虽然两套帆具十分麻烦,但他不得不这么做。
阿尔卡萨辛号,是这艘尚未开建的船只名字,由于采用了战列舰船腹的设计,它又能装载更多货物,而且应对海浪压力的应力更强,再加上较深的吃水,轻易不会倾覆。
五十人,在以前泉州船匠张七的带领下开始建造新的船坞了,船坞没有建在阿尔卡萨辛的码头附近,而是在上游那处由于基利菲河长期泛滥造成的大湖里,在一切没有明朗之前保存实力还是必要的。
幸好船材早就杨应能等人浸泡、晾晒完毕了,拿出来就能直接用,既然做好了造船的准备,一应物料都也齐备。
阿尔卡萨辛号开始建造了,由于只有五十人,虽然有详尽的设计图,但估计准备各种标准物料就需要三个月,完全建成估计在半年以上。
五百斤、三百斤、一百斤的各式火炮他已经试制完毕,望远镜也大功告成,虽然只是三倍远的,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不是?
再高一些的倍数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慢慢磨制,他现在在白天是一名普通跟着大队训练的士兵,还是一名教授士兵大食、中国文字的老师,晚上又要研制各种器械,还要习练杨应能教授给他的刀法、箭术,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
半年过后,他那一百五十人显然成为了基卢瓦苏丹国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要知道此时的基卢瓦苏丹麾下也只有两百只有一把弯刀的常备兵。
但在新船、火炮、火枪没有齐备之前他这支力量还是一支弱小的力量,大明舰队以及舰载士兵就不用说了,就说时下马穆鲁克人、内卜汉人(阿曼人,后来在基卢瓦苏丹国的基础上缔造了强大的阿曼帝国)几艘军舰杀过来他都抵挡不住。
幸亏他还有钱。
趁着南风季尚未结束,他带了一艘大三角帆船、一艘桨帆船北上了。
他的目的地是木骨都束。
那里有此时东非最大的奴隶市场。
他需要人力,凡是用钱财能解决的事情都不是问题。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