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芯片突破
“我们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金属格栅的电子态变化,这就需要一种高灵敏度的量子探测设备。”
赵凯皱了皱眉:“陆总,这种设备恐怕国内没有成熟的现货,定制需要很长时间吧?”
“时间我们可以争取。”陆山看向赵凯。
“但你负责整合国内现有的资源,能改造的改造,能替代的替代。不要等,要边生产边调试。”
赵凯点头,立刻记录下来。
张灵溪跟着补充:“陆总,除了设备,芯片的生产环境也得提升。”
“半导体制造需要无尘车间,现在我们的车间等级只有百级,拓扑半金属芯片可能需要十级甚至更高。”
“这个也在计划中。”陆山答道,“我已经让行政部门开始车间改造,预算不用担心,必须一步到位。”
他看向会议室内的每个人,声音沉稳而有力:“伴矽的内存和硬盘已经让我们站稳脚跟,但芯片将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接下来的任务很明确——升级设备,改造生产线,拿出第一批原型芯片。”
所有人对视一眼,眼神中都带着几分兴奋和紧张。
“明白了,陆总。”赵凯率先答道,“我马上去联系设备厂商,把计划细化。”
“我们负责车间的无尘改造和测试设备调试。”王刚紧跟着说道。
张灵溪最后总结:“芯片项目是我们的未来,大家全力以赴吧。”
会议结束后,伴矽的每一个人都开始行动起来。
陆山站在会议室里,目送着他们离开。他的目光深邃,嘴角微微扬起一丝笑意。
“半导体行业的天板……天板是有,只是在谁的手里,还不一定。”他低声自语。
伴矽公司内的气氛热烈而紧张,所有人都在忙碌着。
从设备改造到工艺流程优化,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运转。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正在冲击一个几乎不可想象的目标——打造世界上最强的拓扑半金属芯片。
第一周,问题就接踵而至。
“陆总!”赵凯急匆匆地闯进办公室,手上拿着几张测试报告,表情焦虑。
“喷涂设备这边出问题了!喷涂的导电膜厚度不均匀,导致晶圆表面分布不稳定,很多晶格直接坍塌了!”
陆山接过报告,只扫了一眼,便抬头问道:“喷涂设备的参数怎么调的?”
赵凯皱眉:“按照我们之前的模拟数据设置的,但喷涂的速度好像不稳定。”
“设备可能精度不够,涂层厚度的误差达到了3纳米!”
“3纳米?”陆山的眼神一沉,“这种误差直接毁掉了晶格对称性,产品肯定不合格。”
他站起身,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涂层喷头的结构示意图:“我们不能指望现有设备完全满足需求。”
“喷涂的稳定性需要额外设计气流控制装置,确保均匀性。”
“加装气流控制装置?”赵凯愣了一下,“可是这需要重新定制配件,至少得两个月!”
“没时间等两个月。”陆山直接挥手,“找人用现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控制模块,优先实验室验证可行性!”
赵凯迟疑了一下,但在陆山笃定的语气中点了点头:“好,我这就去安排。”
两天后,加装的气流控制装置上线。
测试结果显示,涂层误差从3纳米降低到了0.5纳米,达到了基本要求。
“有效果了!”赵凯激动地跑来汇报,“虽然还没到完美,但至少可以用!”
陆山淡淡一笑:“继续优化,我们没时间停下来。”
“拓扑半金属金属格栅共振的频率太低了!”王刚拍着一台设备,一脸无奈地说道。
“这种频率根本无法支持纳米级的格栅排列,完全不符合设计要求!”
“具体精度差多少?”陆山问。
“我们的目标是控制在0.1纳米以内,但现在的误差在2纳米以上。”
王刚语气焦急,“而且共振效率太慢,一块金属晶体得三个小时,生产效率根本无法提升!”
陆山思索了一会儿,打开面板检查设备构造:“设备的频率和功率调整过没有?”
“调过,但已经是最大值了。”王刚摇头,“我们的设备能力就到这儿了。”
“设备本身不够,改造!”陆山果断说道,“更换共振模块,同时调整等离子的喷射角度。”
王刚苦笑:“这种配件得定制,国内可能没现货。”
陆山冷冷道:“联系国外的零部件供应商,哪怕加钱加急,也要尽快到货。”
“设备国内外都没有,我们得自己想办法,自己生产设备。”
与此同时,他拍了拍王刚的肩膀:“短期内先用现有设备完成测试。”
三个月之后,在图灵指导下,陆山亲自督导,伴矽工厂自己完成设备制造。
虽然性能不够完美,但蚀刻精度提升到了0.2纳米,勉强满足了需求。
第三个难题来自量子场效应测试仪。
赵凯带着测试报告来找陆山,语气无比沮丧:“陆总,我们的测试仪完全捕捉不到电子的跃迁状态。”
“金属格栅里的量子态变化太微弱了,现有探测器的灵敏度不够!”
“探测器灵敏度?”陆山皱眉,“你试过增加信号放大器吗?”
“试过了,但信号一放大就会引入干扰,数据全乱了。”
赵凯一脸愁容,“我们根本看不到格栅的跃迁行为,更别提优化了。”
陆山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测试仪的温控系统稳定吗?”
“温控系统?”赵凯愣了一下,“好像有一点波动,但影响不大吧?”
“不,温控的微小波动会让格栅结构失去稳定。”
陆山冷静地说道,“把测试仪的温控模块拆下来,用超导材料重新包裹,尽量把温度波动降到零。”
赵凯一拍额头:“对啊!温控影响了跃迁状态的稳定性,怪不得数据一直乱七八糟!”
他立刻跑去安排改造。
三天后,改造后的测试仪重新上线,终于捕捉到了清晰的跃迁信号。
赵凯兴奋地跑到陆山面前:“成功了!我们终于看到格栅的跃迁轨迹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