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难以突破?不好意思我已经写论文了
陆山的话语简洁有力,他没有浪费任何时间,直接切入正题。
“大家都知道,现有的光刻技术已经达到了瓶颈,我们无法依靠它继续提升芯片的性能。”
“最新的光刻技术掌握在米国的手中,他们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交给我们。”
“我们必须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绕过这个限制。”
陆山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所以,我们的目标是研发基于拓扑半金属的芯片。”
会议室内一阵静默,张灵溪首先开口:“拓扑半金属?这能作为芯片材料吗?”
陆山点点头,语气坚定:“能。传统半导体芯片在计算时依靠电子的移动来表示0和1。”
“而拓扑半金属的特性可以让我们利用其独特的电子行为,进行类似的运算。”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电子在金属格栅中自由移动的方式,达到极低的功耗和极高的计算速度。”
“你是说,用拓扑半金属来做芯片,可以实现超低功耗和高速运算?”
赵凯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那岂不是可以比现有的芯片强大很多?”
“没错。”陆山点了点头,“而且,拓扑半金属的特性使得计算不仅更加高效,而且温度控制也更为简单。”
“我们可以把它做成低功耗芯片,甚至做到超高速运算。”
张灵溪眉头一挑,“那这项技术的实现难度大吗?”
“难度大,但不至于不可突破。”陆山的语气平静却充满自信,“我已经进行相关的前期理论研究。”
“拓扑半金属中电子得失的过程非常特殊,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进行二进制运算。”
“传统的芯片计算0和1靠的是电子的流动,而拓扑半金属则是利用电子在金属格栅中的跳跃或停留状态来表示0和1。”
赵凯听得有些愣住,“那是不是意味着这块芯片的速度比我们目前看到的任何一款芯片都要快?”
“是的。”陆山的眼神锐利,“如果理论能够实现,我们做出来的芯片其性能至少是现有最顶级的芯片的十倍。”
这句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陆山。
2013年,最顶尖的芯片是英特尔的core i74960x,它的主频为3.6ghz,拥有六核十二线程,是当时处理器性能的代表。
它的多核性能强劲,成为了高端pc市场的主流。
“core i74960x?”张灵溪忍不住问道。
陆山点点头:“这款芯片是目前最顶级的芯片之一,它的单核性能和多核性能都非常强大。”
“但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出性能是它十倍的芯片。”
基于拓扑半金属的设计,我们可以做到极低的功耗,同时提升运算速度,突破光刻机的技术限制。”
赵凯略显疑惑:“但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尤其是拓扑半金属的合成,还是面临很多困难。我们的生产线能支持这样一个项目吗?”
“暂时还不行。”陆山沉声道,“我们需要对生产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进,尤其是在合成和精密控制上。”
“拓扑半金属的合成要求非常高,温度和压力的控制必须精准,任何一点差错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稳定性。”
“我们的设备,目前只能支持小规模的生产。”
张灵溪显得有些迫切:“那我们能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这一突破?”
“毕竟,这项技术一旦成功,将完全改变半导体行业的格局。”
陆山站起身,走到窗前,目光遥远。
他的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所以我们要加快科研进度,尽快完成这款芯片的原型设计。”
“我们要让这款芯片不仅仅是突破,而是市场上绝对的领先者。”
他转身看向在场的所有人,语气一如既往的坚定:“这是我们的新任务,开发出世界上最快的芯片。”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做出更好的芯片。”
“而且,功耗要尽可能低,稳定性要完美。”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片沉默。
陆山刚刚宣布的目标,像是一颗巨石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波澜。
所有人都沉默地低头,心里各有各的想法。
张灵溪已经在全力支持,可其他人,却有些无法接受。
“陆总,这实在是太冒险了。”会议室里,第一个发言的是王刚,一个资深的工程师,语气中带着几分焦虑。
“芯片技术不是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
“就算是米国的科技巨头,也没有一家公司能完全依靠自己搞定整个产业链。
米国的芯片制造商背后都有国家的支持,有上千亿的投入,我们仅凭目前的资源和技术,怎么可能实现?”
陆山目光沉静,脸上没有丝毫波动:“我知道这条路不容易,但我不想再继续走传统的路。”
“做芯片,做的是未来的技术,而不仅仅是依赖市场上的成熟设备。”
“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只要突破现有的瓶颈,一切皆有可能。”
王刚不甘心地摇了摇头:“陆总,我不是质疑您的决策,但这个行业的壁垒太高了。夏国以前也有很多公司尝试做芯片的。”
“你们记不记得那个‘龙芯’项目?他们当时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资源也不少,但最终呢?”
“根本搞不出来,不仅没有技术突破,甚至连英特尔的芯片铭牌都敢刮掉,自己涂上新logo,结果骗了不少投资,最后还是个空壳。”
赵凯也插话道:“对,王刚说得没错。做芯片是一条漫长且充满陷阱的路。”
“除了技术,还需要庞大的设备支持和产业链配套。”
“从设计、生产到测试、包装,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庞大的资金投入。”
“光是光刻机这种设备就得数十亿,而且我们连相关的合作厂商都没有。”
会议室内,其他几位技术经理和工程师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
显然,这个项目的风险让他们感到不安。
张灵溪是唯一一个没有表现出明显反对的声音。
反而还主动发言:“我明白大家的担忧,但我要说,做芯片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技术突破,更是为了伴矽的未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