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县衙的监狱系统,跟别处是相同的。
都是分为轻狱、重狱、女监和死牢,按犯人罪名、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分开关押,以免惹出事端。
但若有人涉入案中,却一时没有勾兑上罪名,又因为案情复杂,一时不能放人回家,再加上涉案者身份不凡,种种因素叠加,导致衙门执法者不好直接将其押入轻狱,于是,巡捕衙偏厢就多了几间雅座。
昨日夜间,巡捕房的雅间就入住了一位新客人。
这新客人可了不得。
从天蒙蒙亮到现在,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县丞衙,县尉衙,诸班捕头,甚至两位师爷……县衙大小官吏人物,居然都跑来探视了一遭。
有的人是好奇心使然,就是过来看两眼,有的人则要关起门来,与房中人密谈一番,最长可达半个时辰。
有的人去而复返,居然还带了些吃喝用的物件。
至于家属送来的信件、衣物和吃食,清早就有衙役专门带进来了。
如此门庭若市,对于巡捕房来说实在是一年少有,早晨来当值的杂役看到这盛况,瞧的惊疑不定,忙问同伴说:“莫不是解元郎被拘进来了?”
“呸,你这外乡人小看谁呢!”
被询问的同伴乃是临县本地人,很以李白龙这位解元郎为傲。
只听他傲然反驳道:“以我们李解元今时地位功业,若是要被官府缉拿,必然是犯了死罪天条,要钦差携金牌亲处、下天牢死狱,星夜解送至京师三堂会审的,说不得便是个斩立决、再传首天下,岂会拘在这等腌臜地方?”
乡窝宁听得惊疑不定,总觉得哪里不对。
仔细问时才知道,住进雅座的果不是李解元,而是一个书商老板。
老板姓陈,经营的是临县云锦街陈家书铺,名字唤作陈柏棠的,是本县有名的员外。
他的书铺生意印售一体,已经做了二十余年,历经三次扩张,雇有拣字工四人,排版工两人,染印工四人,刻工七人,管事二人,伙计四人,又有本县茶楼酒馆共计一十二名说书人,每月从他那领润喉钱。
企业雇员如此之多,自然是经营有方、生财有道,陈家书铺深耕当地市场,占据了临县出版行业半数份额。
从乡下农家买给孩子的《武蒙要训》、《三式经》和《千字诀》,到大内秘书省编纂的、城中武馆用以教授学徒的《基础武学》系列丛书,乃至衙门的公告和手册,各行各业的传单广告,就没有陈家书铺不接的业务。
更别提各种传奇话本、小说故事,更是卖得极其火爆。
——近几十年来,有赖于朝廷一直将派遣官吏上城下乡教文识字作为国策推行,以求提升孩童的武蒙率,大齐文艺界也沾了识字率上升的大光,发展得那叫一個百花齐放,民间娱乐产品的需求量日渐增长。
在诸多文艺形式中,陈老板极端痴迷闲书。
都说真正的粉丝不会坐以待更,而是会去主动开他妈一个网站,用以开拓市场、培养受众,他用了十几年的时光,硬是在临县培养出了一个稳固的读者群体,也因此打出了名号。
甚至都有邻近州县的臭码字的捧着自己写的书,不辞辛苦跑来投稿。
陈柏棠毕竟是小县城的乡绅,见识有限,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产业已经悄然间完成了从印刷业到出版业的蜕变。
他只是耐心地审阅每一份投稿,将优秀的内容印刷投放、给予作者润笔,小心呵护着每一个萌新。
投稿的内容良莠不齐,这是常事。
只是有一种感觉一直萦绕在陈老板心间。
——他不是在针对谁,他只是觉得大齐所有的话本小说,无论是附近州县的投稿,还是从大城市传过来的爆款,似乎全都缺了点什么,让他觉得不太得劲。
终于有一天,长久的守望得到了回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