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玲小时候也玩过,就是一个小土堆,中间插着一根棍儿,一人一次用手往下扒拉土,最后谁把棍子扒拉倒了,谁就算是输。
小孩们看见他们一群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游戏,好奇的往这边看,叽叽喳喳的在那说着什么。
“哎!小朋友,来跟你们打听点事儿,”
蔡晓玲往那边一喊,六七个孩子就呼呼啦啦的跑过来了,打头的是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儿,里头数他长得高,嗓门儿还挺大。
“你们是谁啊?要打听啥?”
“我们是刚来的知青,想去村东头王嫂子家,你们知道怎么去不?”蔡晓玲笑着掏出一把花生,每人给分了俩。
“知道知道,你们跟我们走吧,”这年头缺嘴儿,拿了花生孩子们都很热情。
一路上围着他们叽叽喳喳的说话,打头的孩子叫铁头,是村里的孩子头儿,他爸是村长李茂才。
小孩儿们一路蹦蹦跶跶的往东走,还跟他们介绍这是哪家,那是哪家,倒是让他们把村东边的几户人家都认了个大概。
快到王嫂子家时,隔着老远铁头这大嗓门儿就喊上了”椿芽!椿芽!你搁家没?!”
“来啦!来啦!”一个小姑娘开了门,看见门口这一大群人,吓了一跳。
“你们是谁啊?”
“我们是新来的知青,小姑娘你家大人在家不?”说话的是徐大同。
“你们等会,奶!家里来人了!”
“哥哥姐姐,我们先走啦!”铁头他们还惦记着回去玩,人带到了就有风风火火的跑了。
“谢谢你们啊,再见”
“再见……”
这时候从屋里出来了一个小脚老太太,身子有些佝偻,慢慢悠悠的问:“你们是新来的知青吧?有啥事儿?”
“奶奶,我们刚来,屋里缺东西,想弄些炕席,打听了你们家有这个,就过来问问。”郑梅君,微笑着回答,小声儿贼甜,至少六个加号。
“行了进来吧。”
椿芽奶奶一路领着他们进了堂屋,角落里卷着一卷一卷的炕席,草编的,不过很板正也很厚实。
“都在这了,你们看看相中不。”
大家伙挨个上手摸了摸,表示很满意,里面有一张小的,蔡晓玲估计了一下她那铺炕的大小正合适。
最后一人买了一款炕席加一个扫炕的笤帚,蔡晓玲的最便宜,花了3毛钱。
出了王婶子家,又一路往村子中间走,赵大爷家倒是很好找,他家里赵大爷倒是在家。
赵大爷右腿有残疾,下不了地,他们来的时候正在家里刨木头。
蔡晓玲他们要的东西还挺多,她自己就要两个柜子,一个放东西的架子,放脸盆的脸盆架,还要一张炕桌。
不过估计赵大爷听说有知青下乡,就提前准备了,东西倒也是富裕。
由于东西太多,不好拿,几个人来来回回搬了好几趟,才搬完。
大同,小同两个又帮忙去给大家把粮食领回来了,一人三十斤粗粮,不够吃的可以过去借,秋收以后再还。
蔡晓玲屋里屋外的忙活了一通,又是扫炕,又是铺炕席,归置放东西,扫地。
收拾完直接就瘫炕上了。
迷迷糊糊的睡了一觉,听到院子里有声音才挣扎着爬起来,打开面板看了下时间已经快四点了。
开门便看见王丹丹正抬着一桶水往大屋走,蔡晓琳也跟脚进去了:“丹丹姐你这是干啥?”
“醒啦,我要烧水洗头,你洗不?洗的话再加点?”王丹丹一边往锅里倒水,一边回她。
“洗啊,我都快馊了,你把桶放那吧,我去就行,”蔡晓玲说着,把桶拿过来,就又去后院又打了一桶。满满的两个大锅。
一边等着烧水的功夫,俩人一边唠嗑。
蔡晓玲:“丹姐一看你这架势,在家就是长干活的。”
“那可不咋滴,我爸我妈白天都上班,自己要是不会,中午连热乎顿饭都吃不上,明天上午我们要上山捡柴火你去不?”王丹丹说着又往灶坑里扔了两根柴火。
一听上山,蔡晓玲就来兴趣“去啊,这时候山上有啥吃的没?”
“估计是剩不下什么了,要是咱们中旬来的话,还有榛蘑,松子,榛子啥的,这时候估计都给采没了。”
“行吧,我听说东北的山货多,还想整点寄回家给家里人尝尝。”蔡晓玲有些失望,主要是她上辈子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所以并不知道这些山货的采收时间。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