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想象一下,目击证人在法庭上,指着被告,信誓旦旦地说:“就是他干的!我都看到了!”“太可怕了,我永远都忘不了这张脸!”当他们说出这些话时,如果没有更多证据,案件基本就已经宣告结束了。而被告呢,只能毫无希望地坐着,伴着恐惧,等待宣判。但从始至终,那时的人们都习惯性地忽略一个问题:目击者的证词,值得被完全相信吗?你可能会说,我去收集多位目击者的证词,让它们相互印证,是不是就能提高判决的准确率了?又或者,观察证人们说话时的表现:表达自信、语言流利的人,值得相信;而那些支支吾吾,说一句,还得想两句的人,很有可能是在编造事实。

但今天这本《目击者证词》告诉我们,这些方法作用都不大,即便是那些清醒、理性的目击者的证词,也是不能轻信的。这与目击者的动机、道德水平关系不大,而是我们人类的记忆机制在起作用。那些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事情、全心全意相信的东西,未必都是真的。作者提醒我们,人类的记忆,本质上不是真实情景的重现,而是记忆的重构。

在今天,不管是心理学领域、法律界还是刑侦技术,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世界各地的律师、心理学家和学生,仍然在阅读这本书。正是因为这本书为研究人类记忆搭建了一个框架,并影响了后世相关研究的走向。让我们了解到,为什么记忆往往是不可靠的?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甚至在改变着你的记忆?后人关于记忆的研究,依旧没有跳脱出这个范围。

特别介绍一下本书作者,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她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曾经被《普通心理学评论》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她还作为专家证人或顾问,出现在数以百计的案件审判中,亲身经历了各类司法过程。而她对记忆的系统研究也影响了美国司法过程,例如定罪必须要有除目击辨认外的佐证,还有任何审理前的证人指认,必须有律师在场等。

接下来,我就结合记忆发生的整个过程,来和你分享:为什么我们的记忆如此脆弱?又是哪些因素,在重塑着我们的记忆?

要讨论为什么记忆很脆弱,我们先要谈谈记忆发生的过程。

心理学领域对此已经有了一个共识:经历重大事件时,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并不是像录像机一样,将整件事原封不动地刻录进大脑。记忆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但基本上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信息的获得阶段。也就是对事件的感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是你对于事件的初步感受。第二是信息的保持阶段。也就是从感知,到最终回忆起某个信息之间的那段时间。第三是信息的提取阶段,我们会在这个阶段对之前储存的信息进行回忆。

请注意,在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想要通过记忆完全还原现实,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可以说,每一个阶段都要经历重重困难,复杂且难以避免。

先来看记忆的感知阶段。

在这个阶段,目击者本人的心理状态,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比如,目击者的精神压力。

有研究显示,人在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下,往往只会集中关注事件的某几个特征,忽略掉其他的细节。案件中更是如此。很多暴力事件的亲历者,他们的绝大多数注意力,都会不自觉地,聚焦在犯罪者手中的武器上。几乎没有什么余力,再去关注事件发生时周围的环境、袭击者长什么样子这些信息。这在心理学里还有一个术语,叫作“武器聚焦”。

可想而知,如果事情发生时,目击者的注意力,根本不在罪犯样貌上,而事后却让他们来指认,当天看到的人是谁。这样的证词和结果,明显值得怀疑。

再比如,人们的主观预期,也会造成目击者认知上的偏差。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件:20世纪50年代,一行五人开着车外出狩猎。在途经一片田地时,车子陷在了雪地里,动不了了。于是,其中两人去附近的农舍请求帮助。其他三人留在原地。去农舍的两人刚走到一半,突然又觉得,找人帮忙,其实不需要两个人,不如留下一个在附近山坡上随便转转,看看能不能找到想要狩猎的鹿。

这时,留守的人隐约看到,附近山上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动。便叫来了朋友说:“你看,那是不是只鹿?”朋友觉得也是。他们便举起了猎枪,朝那个方向射击。只见那只鹿向前跌了一跤,发出一声惊叫。听起来,似乎就是受伤时的哀鸣。朋友接着喊道:“别让他跑了,帮我捉住它!”于是,他们又开了第二枪、第三枪……直到两人跑了过去,这时才惊恐地发现,那根本不是鹿,而是他们的朋友,已经中弹身亡。后来在法庭上,开枪的男子承认,他当时脑子里想的、眼睛里看到的,确实都是那只鹿。

这起可怕的事件,显然就是由于错误预期造成的。猎人满心期待地寻找鹿的踪迹,看到有东西在动,便认为发现了猎物。他想要听到鹿的鸣叫,便将朋友的惊叫听成了鹿的哀鸣。

曾经有位叫作惠普尔的心理学家这样说道:“(人们对于事物的)观察,特别容易受预期的影响,但这很可能让人产生错觉……我们耳闻目睹的,往往是我们期望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刚刚说到的案件,属于临时性预期。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临时性预期的重要影响,在做出重要反应或决定时,多花一些精力,去留意其他信息,也许就能避免类似的事故。

但是,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在潜移默化地、持久地让我们对事件做出各种预期。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导致我们的感知错误。

有种典型的思维定式,叫作文化预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刻板印象。就像很多人都认为,亚洲人都特别整洁、欧美人比较开朗,某些特定人群,一眼看上去就明显有暴力倾向等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